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学者热议
赵淑萍等: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1-01-11    作者:赵淑萍、崔林、吴炜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20-12-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赵淑萍、崔林、吴炜华(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

   

  什么是深度的媒体融合形态?这需要从全媒体传播生态层面进行分析与理解。结合互联网发展加速重构媒体格局的新形势,从系统论视角审视,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当由新型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数据/内容、传播者/服务者、用户/群众等要素构成。与此前相比,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没有太多改变,但是重心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首先,数据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本资源,缺乏数据,就意味着缺乏传播力。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而数据是发挥内容优势的基础。媒体深度融合应充分将主流媒体长时间积累的数据资源开发出来,不断拓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数据版权、数据服务、数据库等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满足用户资讯、社交等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内容,更是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需要着力打造、建设的部分。

  其次,媒体融合的理想形态是主流媒体成为集信息、商务、政务、民生等为一体的强大主流平台。《意见》强调,“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以先进技术引领构建主流平台,有利于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增强主流媒体聚合能力及传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平台,并非要有与互联网商业平台一样的体量和规模,而是要拥有同等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因此,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要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

  最后,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传播者就是服务者,要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加强用户黏性。《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加速发展,各种新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多元社会思潮涌现碰撞,对主流媒体把握网上传播规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媒体要大胆创新、调整角色定位,将新型主流媒体打造为新型服务者,把人民作为服务对象,为人民利益和诉求发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传播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呼声,用服务功能吸引用户,用强连接留住用户,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意见》指出,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这为我们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要求。

  深度融合是在坚持正确方向下传统主流媒体占领新兴传播阵地的融合。一般认为,媒体融合的实施主体是传统主流媒体,其通过制度创新、新技术运用、内容革新、渠道优化等路径,实现向新兴媒体转型升级。这是根据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和现实要求而制定的,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媒体融合之路。传统媒体在转型为新兴媒体的同时,主阵地不能丢失,正能量不能缺失,主旋律要大力传播和弘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要不断传承。

  “一体发展”和“科学布局”是当前媒体融合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媒体融合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于: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与设计;二是对各地优秀典型做法加以推广。一些地方媒体在融合过程中所建设的云平台、融媒体生产模式和政务服务模式,被其他省市媒体所效仿,媒体融合呈现多点开花样态。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报纸、广电、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常常各自为战,内容生产一体化程度还不高,资源的充分整合与挖掘还不够。这样的融合是浅层的、有边界的。因此,《意见》明确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建立起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提出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同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坚持科学布局,既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又不能搞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坚持移动优先是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则,也是衡量媒体融合成败的关键。传播内容、技术、人才、项目资金都要向互联网和移动端倾斜,这是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建设全媒体移动终端,这几项要素相互作用、不可或缺,没有项目资金就无法吸引真正优秀的全媒体人才,没有全媒体人才,技术和内容更无从谈起。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既要有互联网思维,也要有商业互联网的运作逻辑、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其中,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当务之急。

  坚持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一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统筹处理好媒体融合主体之间的关系,打造合理完备的全媒体传播链条,形成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另一方面,坚持内容创新,注重内容建设,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通过对优秀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引领和实现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06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