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四史”学习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写组|奋斗与辉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发布时间: 2021-12-22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写组    来源:国史网 2021-12-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最辉煌一页。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结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接续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其间形成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主要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总结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经验,应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强国之路”的有机统一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国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族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懈奋斗的历史。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使命和要回答的课题,而答案往往蕴藏在历史之中。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多年,各个阶级的有识之士、各种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在中华大地上轮番登场,但都始终无法实现救国救民、让中国站起来的愿望。中国人民经历了世所罕见的磨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曙光,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924年实现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国民党背叛了革命,中国再次滑向苦难的深渊。屠刀下幸存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独自扛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初心不改,始终坚定地与最广大人民站在一起。谁把人民放在心上,谁就会得到人民最衷心的拥戴。这个曾经看似弱小的政党,团结起亿万同胞,汇集成排山倒海的力量,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荡涤一空,缔造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团结社会各阶层群众,广泛调动积极因素,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任务,不仅使经济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而且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初生的共和国赢得了立国尊严。第一次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取得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和军事胜利的同时,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意气风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贫穷落后的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以深邃宏阔的历史眼光,确立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即举全国之力,人民节衣缩食,实行高积累政策,迅速奠定工业基础,以保证国家安全。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和目标走向现代化。作为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要想在一穷二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尽快实现工业化和保障国家安全,只能打破常规,快速发展重工业并进行彻底的社会制度变革。为此,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新中国也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起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此后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基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将分散、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国家手中进行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又保证了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即人民群众能够在比较均等的条件下保障基本的生活。在这种条件下,富于牺牲奉献精神的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地绑在一起,投入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特别是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未停止,不仅顺利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文化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还提出了以《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然而,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国内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使得在生产力落后和西方封锁的条件下,如何在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又能够很快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难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中国成立后不到30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近30年里,中国基本建立起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成就支撑起国家脊梁,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们,用他们最好的年华与全部的热忱,为共和国的建设和腾飞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里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切实解决人民温饱并逐步富裕起来,就成为摆在当时党和政府面前最重大、最紧迫的任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春雷唤醒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专业化生产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城市,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私营经济不断壮大。在沿海沿边地区,外资和技术加速涌入,与国内的生产要素碰撞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市场主体纷纷涌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迅速形成,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出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象。

  实践为理论开辟道路,理论为实践指引方向。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绘就了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如何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改革转型中思想混乱、方向错误和处置失当,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则一如既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改,坚持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改,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不改,经受住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考验,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澄清了思想误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坚定了经济建设的前进方向,在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高速平稳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各领域建设协同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基本方略和战略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并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如虎添翼,在全球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合力助推下,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中国在努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科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新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由此确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各项事业,加强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引领解决世界难题和人类共同问题,不断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硕果连连,对外开放迈上更高台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尤其是2020年中国在抗击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成绩优异,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从2021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必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回望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一个个划时代的历史成就,一次次里程碑式的伟大变革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才能使中国强起来。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形成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上述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总结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经验,应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强国之路”的有机统一中进行理解和把握。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主要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也是党的领导。因此,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把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结合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直面现实问题,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回答了各自时期的重大命题,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指引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辟新境界。历史证明,以先进的、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正确方向上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必由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开启了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新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新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胜利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自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准确及时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六)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历史地看,从创建新中国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就无不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而超越或偏离客观发展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挫折甚至错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必须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在所有制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分配制度上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坚持两个“充分利用”。

  (七)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与开放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40多年来,以改革推进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审时度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了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进行到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八)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还有国家统一的任务有待完成。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样性,前所未有。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证明,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我们必须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兼顾、做到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九)必须坚持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既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工业化历史,也是从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社会转变为以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时,在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时,在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调控经济时,在对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时,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目标,做到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十)必须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之路。

  (十一)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所系。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努力把祖国统一大业推向前进。

  (十二)必须坚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国际环境始终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实行“赶超”战略,始终是党和人民坚定不移的目标和任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对。1953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出于当时国家安全的需要;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同样是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准确把握并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2012年以来,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自力更生”与“两个利用”的关系,承担国际责任、对外援助与中国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关系,扩大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尊重现有国际规则与推进公平公正改革的关系。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