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精神
外国记者热切关注十九大,感受中国发展强劲脉搏
发布时间: 2017-10-16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0-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5年一次的盛会向来被视为观察中国发展的最佳窗口,外国记者纷至沓来。这其中,有一支来自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团,他们中有的人曾长期负责报道中国新闻,有的人曾在中国工作和学习,也有的人是第一次同中国近距离接触,但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将充分报道中共十九大,向世界传递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劲脉搏和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坚定决心。

  解读发展密码

  瑞伊·雷克约是菲律宾《马尼拉标准报》的资深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11日,他风尘仆仆地从马尼拉飞至北京,开启了他的“十九大时间”。12日一早,他便同其他国家媒体朋友一道,到上海参观访问。“能来华报道中共十九大,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最为骄傲的事情。”瑞伊说。“201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广州、北京的现代化程度令我惊诧。国际社会要求学习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声音越来越多,而我的所观所感,更加坚定了我要了解中国经验、解读中国发展密码的兴趣和决心。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约旦通讯社外事记者萨利赫和伊拉克《晨报》政治组主任海达尔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感到好奇。萨利赫曾于2010年和2014年两次来到中国,一次是在北京培训,一次是参与报道在宁夏举办的2014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萨利赫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我希望通过此次对十九大的采访,了解中国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规划。”

  海达尔则表示,在伊拉克,几乎所有商品都是“中国制造”,比如华为手机、奇瑞汽车等,还有中国企业在伊拉克参与基础设施重建,因此他对与中国经济相关的议题充满兴趣,“我希望得到采访机会,充分学习和了解十九大的所有议题”。

  哈娜奈·西摩尔是阿尔及利亚《晚报》的国内版评论员。在正式开启对十九大的报道前,她随记者团来到福建省采访。参观了福州滨海新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后,她对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情况产生浓厚兴趣。“我希望在之后的采访中更多了解中国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快速发展,我非常好奇中国经济如此蓬勃发展的秘诀”。

  传递改革决心

  泰国第一大新闻网站“经理在线”网中国新闻专栏负责人伍素乐,在过去十年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内容,报道好中国故事。为此,她还专门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了两年汉语,现在她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

  谈起对中国过去5年最为深刻的印象,伍素乐坦言是“改革”,并表示期待了解十九大为中国下一步发展定下怎样的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打赢反腐攻坚战、推进军队改革……这些名词在伍素乐看来一点都不陌生。她认为,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在中国能做成,而在其他很多国家往往半途而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曾报道过中国两会,亲眼见证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民主制度。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一项长远目标,中国一代接一代人不懈努力。而在西方,执政党和反对党为了彼此的政治利益争论不休,这届政府的政策到了下届就得推倒重来,国家前进的步伐就这样被时时打断。”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清晰的执政思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致力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追求合作而非对抗的政治哲学,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充当任何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能够带领中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重要原因。”塞拉利昂《旗帜时报》记者卡尔格博在其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

  《印度快报》城市版主编阿普瓦说,在发展和改革领域,印度与中国有着许多共同点,这次到中国采访十九大,是近距离感受中国发展脉搏的最佳时机,他要把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举措传递给印度读者。

  分享发展机遇

  观察中国发展的人士都不难发现,过去这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取得进展的5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未像今天这般频繁,中国与世界关系也站上了崭新的起点。十九大将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添怎样的动力?世界将从中迎来怎样的机遇与变化?这也是外国记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来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泉州,一幅“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画面徐徐展开,似乎也触动了在场所有记者的心灵。突尼斯《新闻报》记者罗恩兹十分认同中国的古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她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过此次对十九大的报道,她希望让更多突尼斯人民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她说,突尼斯和中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之一。

  阿富汗通讯社记者帕尔维兹·卡罗哈伊勒曾长期跟踪中国新闻。“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中国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而是给其他国家带来和平与机遇。”卡罗哈伊勒对“一带一路”倡议印象尤为深刻。“这个倡议致力于推动各个参与国和中国的共同发展繁荣,把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一带一路’更好的倡议了。”他说,包括阿富汗在内的所有邻国都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希望看到中国的进一步强大,因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将全面客观深入地做好十九大相关报道”。

  缅甸天网电视台记者佐耶昂此次来中国采访,乘坐了当今世界最快的高铁“复兴号”、看到了黄浦江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目睹了中国在创新发展领域的努力拼搏,这些都令他耳目一新。他最为企盼的是缅甸人民也能早日坐上高铁,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所以,我非常关注中共十九大将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发展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而提出的倡议和举措,这将惠及世界,惠及周边”。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些外国记者远道而来,关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盛事,为的是把一个致力于发展、致力于和平、致力于共同繁荣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分享中国机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