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全篇内容,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深刻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和风险,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于对党的建设规律和长期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明确提出和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规定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指导方针、工作主线、总体布局、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时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努力克服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一条就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这一论断,很明显地,已经被十八年党的历史所证明了。”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坚强和集中统一,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提到新的高度,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以党章为准绳,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中,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在全党全国人民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基础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历史贡献,就是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写入党的章程,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成为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强调首先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即以“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总纲,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问题。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在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上,使全党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由此,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党的建设优良传统,提出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把“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写进《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使之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各方面,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五、把党的纪律建设挺在前面
以严格的纪律确保党的高度集中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曾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曾强调:“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守纪律、讲规矩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强化党的纪律的刚性约束,特别是强化政治纪律对全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的刚性约束,努力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围绕党纪要求,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各级党委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纪律建设单独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写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全方位的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告诫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清醒认识到党所面临的复杂执政环境,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切实抓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努力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总要求的各项方针举措全面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