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 2018-06-19    作者:李静波    来源:国史网 2018-06-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走俄国人的路,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探寻救亡图存之道。从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相继提出了各自的主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和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仍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犹如三座大山,成为横亘在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并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4]最初,党也曾机械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将革命的重心放在组织城市工人运动,把党中央设在中心城市上海,试图像苏俄那样先夺取中心城市再建立全国政权,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但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正视敌强我弱的现实,主张放弃攻打大城市,将革命重心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5]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创举,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2](pp.43~44)。

  走自己的路,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历史教训可资借鉴。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6]。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定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为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迫切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8月,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做了比较完整的表述: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随后,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于1954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1953~1956年,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等方针,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4~5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8],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9]的政策主张,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1956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正确主张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8](p.216),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主要任务。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经济、外交和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客观形势变化的错误估计,导致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脱离了中共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11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巨大考验,但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1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启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p.69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光明前景

  197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影响,党和国家的工作经历了两年徘徊时期。1978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引发了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宣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的经验深刻教育了全党,使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1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3](p.116)更重要的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阶段以及主要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邓小平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因而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13](pp.252,281987年,中共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些西方国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国内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本质就是要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搞资本主义只能让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仍将处于贫困状态。事实告诫了党,也教育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捷径,也更加坚定了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决心。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p.373南方谈话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观念,首次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殊贡献,也为进一步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p.197)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高擎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昂首跨入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pp.8~9)这是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史得出的坚定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但是,历史上功败垂成的先例并不鲜见,在近代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崎岖历程中,几次受到外力侵袭而中断的血泪教训,时刻告诫世人越到冲刺的时候越是关键的时期。对此,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4]回望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凝聚着党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中国170多年斗争史、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40年奋斗史的深刻思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5]。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还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p.3)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现代化道路有着显著差别。远眺前行的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6]我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从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再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踏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快速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道路,也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昭示着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自历史的经验,源自实践的检验,源自人民的信赖。中共十九大要求全党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参引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日)》,《人民日报》20171028日。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5]李捷:《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实现》,《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

  [6]《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页。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9]《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73页。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342页。

  [11]张星星:《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

  [12]《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4/01/c_1110054309.htm,20171125日。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14]《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16日。

  [15]《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627日。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日)》,《人民日报》201672日。

  [作者简介]李静波,山东体育学院,250102;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2488

  [责任编辑:郑珺]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

 

    1. 在新时代发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2. 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3. 新时代国家审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 把握新时代 领悟新思想 学好必修课
    5. 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南
    6.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7.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新维度
    8. 新时代经世济民的思想丰碑
    9. 提高宪法实施水平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10. 新时代呼唤绿色革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