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媒体视角
人民日报评论员解读十九大:沿着历史轴线,认识我们的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17-10-19    作者:  张铁    来源:新华网 2017-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个“铁路迷”,不久前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走遍中国2306座高铁站,拍摄一部纪录片,名字就是——《下一站:中国》。

  下一站的中国,中国的下一站,的确让人充满想象。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18日上午,党的十九大开幕,全世界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看到“中国号”巨轮行进的水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思想航标。

  一个国家,拥抱强盛的明天;一个民族,迎来复兴的前景;世界社会主义长河,奔涌向前;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别开生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循着这四条历史的轴线,让我们走进这新的时代。

  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豪迈展望,“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犹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日本新干线上感受到“催人跑的意思”,沉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今天,随处有最新最美的文字,随处见最新最美的画图;今天,“复兴号”列车350公里的时速,迈出从追赶到领跑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中国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中国开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而当我们的眼光再往前看,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跌宕起伏,更让人心潮澎湃。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这位革命先行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其心心念念之中国“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徒留怅然。而今天,我们充满自豪:“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明天,我们更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是一个古老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故事。

  由国家而民族,给世界东方带来巨变的,是一面标志人类理想的大旗。从空想的“乌托邦”“太阳城”,到“共产主义的幽灵”震撼世界,再到十月革命的炮响、苏共苏联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几多辉煌,也几多曲折。今天,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让《资本论》重新畅销,让“历史终结论”悄然破产,甚至让学者感叹“西方必须向中国学习社会主义”。中华大地百年沧桑,也正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从低潮而重兴的历程。

  “我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科思曾如此说。中国所选择的道路、所提供的方案、所倡导的价值,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充实了人类的制度宝库、治理宝库,更丰富着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由此出发,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渐成共识,为什么“一带一路”建设应者云集,为什么有发展中国家政要感叹“只有中国可以经营五十年以后的世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3万多字的报告中,有一条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时间线”贯穿其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将更辉煌的成就写在未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