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历史回眸
后人忆李烈钧:对辛亥有三大贡献 送五个儿子抗日
发布时间: 2011-10-21    作者:    来源:新闻晚报 2011-09-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烈钧流亡日本。1915年底,他在云南与蔡锷、唐继尧组织护国军,举兵讨袁反对其称帝。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任命李烈钧为大元帅府总参谋长。从此时开始直至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他一直追随孙左右,是孙最有力的辅佐之人,还曾于1923年代理过孙中山的大元帅职位。“祖父所坚信的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而非盲从个人。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对他本人表示坚决服从和效忠,祖父认为这有悖于民主自由的原则,因而并未予以支持。”李季平说。
  李季平介绍,李烈钧处事以原则为先,并不囿于世俗,因而被认为是“特立独行”。他举例说,李烈钧和冯玉祥的私交很好,但当冯和阎锡山一起反蒋,进行不利于全国统一的中原大战时,李烈钧就没有支持。
  将五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
  李烈钧共有十个子女。卢沟桥事变后,李把身边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五个儿子都送到军队;其中有两个儿子正在大学读书,也中断学业,奔赴抗日疆场。他在给儿子们的赠诗中写道:“我送儿辈出乡关,杀尽倭寇方回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父辈曾告诉李季平,在抗日最艰难的时刻,李烈钧亲手教子女们朗诵和书写岳飞的《满江红》。
  李烈钧也相当尊重子女自身的发展意向,子女中有的去了南开大学,有的去了黄埔军校,有的去了美国留学。李季平告诉记者,1941年,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他的七伯父李赣向李烈钧提出想参加海军。当时海军是不受重视的,但李听了以后非常赞同。临行时,李烈钧还让儿子把一条云南当地的优质火腿挂在身上,以为入伍之礼。抗战胜利后,李赣去英国海军学校学习,1949年在海军起义中被害。
  李季平说,祖父待人平和有礼,就是对自己的下属也不例外,这也体现在了他的家教中。有一次,他让八女儿叫家里的大厨过来谈话,女儿很随意地喊了一声:“厨师,过来!”李烈钧立即教训她:“怎么能这样没礼貌!你是要请他过来,必须好好地说一个‘请’字! ”随后让女儿罚跪了许久,直到快吃午饭了,妻子来为女儿求情,李烈钧才让她起来。
  李烈钧简介
  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国民党早期党员,追随孙中山革命,1927年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
  李烈钧自幼读书习武。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后,在江西混成协任管带,曾因宣传反清思想遭拘捕。1909年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兼兵备道提调。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九江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之后先后带军光复安徽、率舰队西进武昌迎击清军。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江西都督,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9月逃亡日本。
  1915年12月,李烈钧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秘密回到昆明。 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积极做北伐准备。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烈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应冯玉祥之邀任国民军总参议,指导国民军与奉军作战。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中共中央不仅发来唁电,还派周恩来、董必武亲往吊唁。(记者 王煜 报道)

    1. 从辛亥到辛卯:百年文学的映像与反思
    2. 帅府文物话辛亥
    3. 郭沫若辛亥佚作 见证百年历史变迁
    4.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5. 碧血丹心照汗青:宝岛五十载抗日记
    6. 殚精竭虑为抗日——曾山
    7. 奔走终日 募集抗日资金
    8. 传好“抗日山精神”
    9. “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深得人心”
    10. 关于“抗日”一词英文翻译的几点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