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小康社会理论形成与发展综述
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纪念提出小康目标30周年
发布时间: 2009-12-03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的话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0年过去了,从提出“小康之家”到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发展目标、达到总体小康,从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到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发展几年上一个台阶、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怎能不让人由衷赞叹、心生豪迈!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探寻发展的路径和变革的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谨以几篇专家学者的文章纪念提出小康目标30周年。

全面建设小康是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今年12月6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30周年。在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党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有内涵和实现步骤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了。目标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状态。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发展目标,推动我国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国力强则民族兴。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屡遭欺凌,根本原因就是国力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之所以不断提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取得飞跃性进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直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上。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奠定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的主人地位更加巩固、主人权利更加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更加畅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动力是坚持政治改革、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通向现代政治文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更加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我国现阶段,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国家强大切实建立在人民富裕和谐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和“国强”有机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执笔:包心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