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论速递
姜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1-11    作者:姜辉    来源:红旗文稿 2021-01-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也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际,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彻底贯彻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表明,无论是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还是关于我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无论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还是突出强调要坚持和把握的重大关系;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还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规划和工作部署,都充满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大智慧大战略,也充分表明百年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和治国理政的高度自觉、卓越智慧和高超本领。

  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环境的“变”与“不变”,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大势和驾驭全局的卓越成果

  深刻复杂变化中的国内外环境,要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在日趋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准确认识“变”与“不变”及其辩证关系。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从国际环境和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外部环境长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总特征和全局面貌,又要看到当前这个世界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丰富内涵、主要特征、推动力量和演进方向。其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是大变局中的主要阶段性特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构成威胁。其二,经济全球化根本方向没有变,但发生波折和遭遇逆流,各种矛盾和推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过去,美国等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今天,有的西方国家却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甚至成为逆全球化的策源地。而中国则走上前台,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三,世界多极化根本趋势没有变,但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格局进入转型和重塑期。其中最为显著的事件,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东升西降”趋势日益凸显。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力量。

  从国内环境和形势看,要正确认识国内环境中的“变”与“不变”。其一,既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看到我国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随着我国发展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不同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要以更高要求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既要看到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要看到新发展阶段面临更复杂问题和更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变。我国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成为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逆境中实现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叠加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其三,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作用的全局性和长期性,也要看到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发挥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贯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十四五”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着力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针对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揽国内国际环境和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总体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大势和驾驭全局而作出的卓越判断,据此准确判明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现象的本质,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变挑战为机遇,开拓进取,开辟新局。

  关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确立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坐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一个社会的发展进入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不是单纯的主观判定,而是对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重大变化、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根据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抓住变革时机推动我国发展。我们党及时作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指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既接续奋斗,又不断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既强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在我国发展经过基本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关于新发展阶段这个重大判断的作出,既遵循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又根据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的新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不失时机地把我国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坐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继续坚持两个“没有变”,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最终有害于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不同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当前,我国发展经历着深刻的阶段性变化,进入到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在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下与时倶进、变革创新,因循守旧、僵化保守,势必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是运用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在主动化解矛盾中创造性运用发展规律来推动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对矛盾的判断,是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这样就越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把握重大关系、应对严峻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无论在宏观原则层面还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都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主要的关系。把握关系,就是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运用规律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比如在把握宏观形势和大局层面,明确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层面,处理好五个方面的主要关系:一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三是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在经济发展目标表述方面,坚持党管大方向、定大战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采取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部署方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与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解决发展问题,在正确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中作出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规划和科学部署。

  比如,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和战略部署,就是从发展大局上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通观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条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谋划和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大变局中的动荡变革期,突出强调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合则兴、分则弱。把安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形成发展和安全协调共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中,必须善于将全局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谋根本、谋大局、谋长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再如,这次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是既着眼于适应和驾驭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又及时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性变化和新阶段发展新特点,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一是着眼大国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构建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三是着眼于当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的国际形势,化解外部冲击的风险,保障发展安全。明确提出正确处理“双循环”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指出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

  关于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等,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谋划我国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蓝图目标已经擘画,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之后的关键就是认真做好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到位。这就需要以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增强狠抓工作本领、攻坚克难本领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有利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问题,要求我们勇于面对矛盾和问题,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全会《建议》就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充分体现了自觉、高超的辩证思维。比如,《建议》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坚持系统观念”上升到原则层面和高度阐述,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加以突出强调。从哲学意义上说,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着眼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谋划发展,把我国发展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宏大系统来谋划设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思考,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

  在矛盾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非常重要。“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多迂回曲折、困难挑战,必须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追求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的典范。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在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和重要原则,明确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建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单独列出。突出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明确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在《建议》的具体措施方面,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立场和根本方法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这次全会更加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民性,充分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个鲜明特征。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采取有效举措和政策安排,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坚持不懈地促进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