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进行经济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只要有可能,尽量争取同一切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发展国外市场。
毛泽东一贯主张,搞经济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国内,主要靠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决不能把国家建设放在对外国的依赖上。当然外援也是一定要争取的,但不能干涉我国内政,不能侵犯和损害我国主权,不论哪个国家援助都不许可附带什么条件。
毛泽东在强调自力更生的时候,并不忽略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在1954年,他就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1956年,他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的“商业”一节时,发现没有讲对外贸易,特地加写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这里强调的是,任何国家,只要你愿意,我们就与其发展通商贸易。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时间内,美国对我国一直实行严厉的封锁、禁运政策。而毛泽东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和途径,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改变这种对我国不利局面,想方设法先从美国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1956年10月1日,他在同法国共产党总书记杜克洛谈话时,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图。他说:“你看法国政府能否摆脱美国干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贸易上能把成套设备卖给我们,很久还是不很久?技术装备出口的可能性怎样?不是指一般的做生意,是说替中国设计工厂、供应装备、安装装备并教会中国工人开动机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不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一般的贸易往来,而是从他们那里进口成套设备,还要帮助我们设计工厂,教会中国工人掌握先进技术。这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对外开放的思想。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把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更多地转向资本主义国家。从60年代起,中国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1963年6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设备的合同。随后,又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进口了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84项成套设备和技术。到196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构成格局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占60%,社会主义国家占40%,毛泽东认为这是合理的。
在对外交流方面,毛泽东很重视向外国学习,包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提出要派留学生去。他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961年他曾对蒙哥马利说:“如何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搞社会主义,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是相当开放的一个思想。当然,不是学它们的社会制度,而是主要学它们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总之,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搞革命是这样,搞建设也是这样。确立这样一个思想,我们国家就经受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在任何外来压力面前也不会屈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搞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都要加强同外国的经济联系,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东西。新中国尽管长期受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还是尽最大努力用多种方式同一切可能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发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当然,当年我国的对外交流或者叫对外开放,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同现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局面,是不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