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70年成就和历史经验 >> 史家热议
欧阳淞: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19-10-13    作者:欧阳淞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伟大历史性变迁,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同志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深刻启迪。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带给中国人民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70年来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验证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前行,国家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新中国乘风破浪的历史进一步验证了一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
  70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经过艰苦努力,1978年增加到3679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6、2017、2018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和9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建成覆盖近14亿人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7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平衡,基础产业不断巩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变新颜;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体育事业硕果累累,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冲刺。
  70年来,“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潮流。中国,正以雄厚的实力、亲切的容颜和非凡的神采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70年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足以令创作这一奋斗史诗的中国人民为之自豪!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中国70年发生历史巨变的决定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
  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国家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和维护;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平均增长水平向前发展,不断刷新经济发展的世界纪录;才能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彻底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才能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一系列深刻变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70年积累的治国理政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我们要牢记: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要牢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党之所以能使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就是因为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要牢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的国家之所以“风雨不动安如山”,就是因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还要牢记: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向前发展,之所以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伟大的自我革命,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推进到什么阶段。这些都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这是由“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治定位所决定的。从空间维度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时间维度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毫不动摇。“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定位,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任务,国体政体、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所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是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建设要锻造的正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打铁”的坚强的党。只有党的建设加强了、到位了,党才会更加坚强,党的领导才能更加有力,包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内的“四个伟大”才能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始终方向坚定、目标明确、动力充足,不断向前推进。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风险和挑战,引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扬帆起航,成功抵达光辉的彼岸。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要形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各项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而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形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因此,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第一要义,又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必须自觉坚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作者: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