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理论,丰富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一)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关键
党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时代要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发展目标、文化政策,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表对标,对出现的不足及时校准偏差,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文化治理,党发挥了政治领导、思想引领、制度安排、社会动员、道德示范等重要作用,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注意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及获得的新认识,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回答了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斗争,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不能以意识形态代替文化,影响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文化又不能去政治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
“为了谁、依靠谁”是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新中国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鼓励创作生产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建设中坚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文明素养,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品格,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始终是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扬革命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之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重要任务;世纪之交,确立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共十八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确立了全民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新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始终保持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的文化主旋律,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
(五)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推动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守正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不忘本来”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即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毛泽东强调,“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学。”学习苏联的东西,“要有选择地学,学先进的东西,不是学落后的东西。” 邓小平既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又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以此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遵循。“面向未来”即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