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划时代意义。针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时代背景、意义及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在“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必须要走的路
谈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时代背景,温思美委员说:“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倒退。”
此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价值观被逐步削弱,特别是在寻找塑造民族性格、塑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本源方面,人们感到有些迷茫。“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富强的道路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必须要走的路。”温思美认为,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而为这项工作确定了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在长时间内具有指导意义。温思美认为,下一步重点需要深化对中央文件精神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具体来说有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让全国人民特别是精英群体认识到,文化建设已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齐心协力。
第二,深刻认识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中,首先要实现执政党和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通过他们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温思美直言,这个观点许多人不一定赞成,因为文化是具有人民性的,从历史长河来看也是由人民推动文化发展,但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往往需要精英阶层的率先垂范,这种先导推动作用非常重要。
第三,深入、理性地进行理论研究,充分认识我们社会所处的阶段,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及组成部分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品的繁荣。文化产品是非常多元的,包括诗歌、小说、戏剧、音乐、学术作品等,应通过具体的作品倡导主流的文化导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科工作者肩负重大责任
温思美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任何一个社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力量。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或者流于肤浅和低俗。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广泛深入研究和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包括全面总结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化产品的发展,以至引领文化风尚。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温思美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诸多领域仍缺乏深层次研究,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无效的、低层次的成果。这不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与我们的评价体系和学术风气有很大关系。当前,要尽快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鼓励深层次、学理性、基础性、长期持续的理论研究。同时加大对文化精品特别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投入,除此之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多深入民间,深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从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累和发现鲜活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