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 权威解读
追索文艺精神与艺术本质
发布时间: 2012-06-05    作者:周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艺术、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创新:必须传承文化、守住文化的底线。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

  再伟大的论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一个论说如果能够超越时代而获得后人的共鸣,依靠的不是“穿越剧”般的臆想,而是其具有时代穿透力的精神把握。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就会发现,《讲话》对于文艺思想的把握有着穿透时代的影响力。

  首先,《讲话》精神包含了对文艺工作者要注重现实精神的要求,即要有追随时代前行的观念。《讲话》强调当时从国统区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要跟随变化的现实而转变创作观念。不能依循旧有的创作意识,将既有的文艺“窠臼”移步到延安。毛泽东所阐释的文艺创作需要适应延安的实际要求。从跨越时空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具有时代精神。无论是在延安时期还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下,顽守旧规经常会带来精神观念的守旧和落伍。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则要求文艺创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摸准现实脉搏。

  2011年,一部成本1500万元的电影《失恋33天》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票房,获利20倍于市场投资的骄人成绩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这正是电影贴近年轻一代现实生活的一个成功个案。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创作上,就是要表现现实,才能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其次,《讲话》精神还包含着对艺术、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创新:必须传承文化、守住文化的底线。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7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要强调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文化需要在继承中不断地积累推进,舍弃传统将对文化造成巨大的伤害。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手段是必需的,但不能将商业欲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近年出现了关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受辱是“欠债还钱”、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文章是不是要大幅撤出教科书等方面的争议,其中有些不顾历史现实的议论,显露出了伤害文化传统的趋向。我们需要强化守住文化底线的认识,否则文化根基若断裂将贻害无穷。同样,在借鉴外来文化时,也要维护本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文艺创作一味仿效外国作品的问题不时发生,对于西方电视栏目的模仿固然卓有成效,但也导致了本土创造力的一再降低及本土文化精神的削弱。在电影上,对于好莱坞市场规律的崇拜、对3D电影的一拥而上的模仿也难以避免。学习古人和他人都要立足自身,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由此,《讲话》精神也提示文艺创作要注重鲜活的生活气息,这是常识性的问题,但文艺工作者却未必时刻牢记:“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生活感受对于文艺作品创作而言极其重要,作品的受众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欣赏方式,但他们对作品中生活“质感”的体悟能力一直很强。近年来,文艺创作的风气浮躁,那些闭门造车“攒”出的剧作难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追寻流行趋势仿造出的“山寨”作品,即便一时市场收益不错,也无益于文化建设。越是浮躁的年代,越要强调表现鲜活生活的文化意义。

  《讲话》在倡导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辩证地提出了文艺创作和生活实践的关系的命题。文艺创作的价值在于凝练生活、提升生活,艺术家在创作中投入情感,从而凝练了生活理想、聚焦了审美意味。由此我们需要呼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把握生活、修炼身心、提升境界,揭示生活困境,挖掘美好事物。

  最后,《讲话》精神还包含着对文艺工作者精神境界的要求: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贴近大众的态度。文艺家是精神创造的主体,文艺家的精神境界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精神内涵的深浅。到了21世纪,这一要求仍然有其价值。只有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文艺创作的庸俗化和拜金化倾向,固守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才能获得爱戴,攀上艺术高峰。说到底,艺术的力量是人格和精神的力量,无需刻意而为——当文艺工作者明白了提升自身精神品质的意义后,他们和社会大众的血脉联系就将锻造出动人的艺术作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