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
权威解读
丁国旗:怎样看待《讲话》的理论遗产
发布时间: 2012-06-11 作者:丁国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6-08
字体:(
大
中
小
)
关闭窗口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文本,我们只有回到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比较正确地对它作出判断与评价。《讲话》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与文艺状况作出的正确选择,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绝对领导,解决了革命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问题,是革命文艺及革命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理论纲领。《讲话》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它的思想方法。我们要掌握《讲话》所提示给我们的立场、态度与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讲话》留给我们的理论遗产,将《讲话》的精神同今天的时代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