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艺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并强调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个唯物主义的解释至今也不过时,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都不断阐发了这一基本观点。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中提出,作家、艺术家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江泽民对文艺源泉的论述也很多。胡锦涛在2011年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会议上号召作家艺术家要“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在人民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邓小平、胡锦涛的论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都一致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创作进步文艺、革命文艺、大众文艺的唯一源泉;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无条件地深入群众生活;文艺作品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审美需求,也要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讲话》倡导的深入社会生活成为党的文艺政策,得到了许多作家的响应,并结出了硕果。比如农民出身的赵树理,对农民的生活极其熟悉,创作出许多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作品。马峰几次被调到北京工作,又几次返回家乡,正是根植于家乡的泥土,才能不断地写出新的优秀作品。柳青、路遥亦是如此。他们能够创作出不朽之作,完全都是生活的赠与。著名剧作家王兴东有一句名言,“好剧本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写出来的。”著名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家王朝柱,每一部剧作都是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体验生活,请历史的亲历者座谈后创作出来的。各级文联、部队文艺团体都为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出制度规定、创造条件。
然而,近年来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些与深入社会生活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所谓宾馆文学、定制文学,所谓“强情节,重口味”,都远离生活,甚至为了收视率、票房,不惜歪曲、捏造历史事实,把历史欲望化,从根本上颠倒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这虽然是局部的情况,却不能不引起重视。为此,刘云山对剧本创作提出“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意制胜”。怎样写推动历史前进的新时代的主人公,把农民工、产业工人作为历史的主人公,写出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社会转型中所承担的巨大代价,需要进一步弘扬《讲话》精神,把“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文艺要反映群众生活”从号召变成行动,变成切实的制度和做法。
(作者系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