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主导着文艺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在《讲话》中所倡导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面向工农兵”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也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的文艺大众化的文化观,同时克服了五四以来文艺创作的西化、欧化的倾向。《讲话》认为,革命的文学艺术应该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这种与群众结合,内容表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形式为群众所熟悉、欢迎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观,为中国文艺创建了新观念,确立了新格局。
从《讲话》发表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文艺为人民大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文艺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文艺高扬的旗帜。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倡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准绳,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