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它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赢家就能得到一切。这个模式也十分注重平衡——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地发展得如此迅速。更重要的是,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跨度内,使数量这么多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的GDP以年均超过9%的增长率上升到了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去年,尽管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放缓了,中国的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0.3%,远远超出官方目标。
在过去的30多年中,3亿人脱离了绝对贫困。有专家估计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也已经达到3亿左右,并且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很可能膨胀到6亿。从中国最小的村庄到最大的都市,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性:这是一个高速向前迈进的民族,并且我会在此基础上补充,他们同时具有高度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中国的领导人谦虚而正确地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其知识库,提高其人均收入,并平衡地发展城乡地区和东西部地区。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将使中国的整体价值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当,而且比大部分人预测的时间还要早很多。
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出现。1840年,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占有全世界GDP的40%。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国纯粹依赖其传统方法、本土资源和文明冲动,一直以来创造着自给自足、充满活力的经济。
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它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赢家就能得到一切。这个模式也十分注重平衡——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追求可以满足所有人而不是有特权的少数人的社会主义模型,利用市场的力量充分释放人类才智的潜能;并使得这个发展过程在中华文明的 严酷考验下始终兴盛。这种平衡发展的举措,保证了中国不会接受阶级重商主义或是对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无能为力。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为成功的了。看着中国史无前例的成长和中国经济稳定上升的曲线,世界各国领导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模式能否被复制或是适应他国经济,来加快发展从而满足他国人民的需求?他们频繁地问到中国成功的秘诀。我认为,根植于孔子、老子和孙子的教诲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经济体系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模式。中国模式尽管有其特殊性并主要适用于中国经济,但依然拥有许多普世的、全球性的维度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首先并且最主要的是由一个千年古文明塑造和培育,在背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在中国,你会发现不管是经济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寻找可以被双方乃至多方接受的共性中间地带的愿望非常强烈。
在中国,人们十分强调关系的持久性。如果你们是很好的生意合作伙伴,你会被当成家人或老朋友来看待。我经常见证在进入商业谈判前,一个谈判者如何先作为一个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者国家的代表)被评判。如果这个人被认为是好的,值得信赖的,中国人会愿意与他或她建立长久的关系,所有的大门都会敞开,没有什么不能谈的。利益得失方面的考虑虽然重要但退居第二位。如果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之后的形势就很难再扭转。
中国的企业家采用一种整体性的处事方法,由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尊重、耐心、谦虚以及表现出应有的勤勉与忍耐来维持。傲慢一类的特性会导致沟通及商业往来上的崩坏。
中国人所强调的和谐对于其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是必须的一个典型的中国企业家不管是在公共还是私人的部门都会保持低调,为自己和企业创造一个合适的位置,努力与他人合作并避免正面冲突。这些特性将中国的生产与出口产业引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在中国过去的30年中,我们见证了混合制企业文化的产生。国有企业拥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但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纳入并吸收了私有企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国的私有实体经济不仅保持了生产与市场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在中国共产党与国务院定下的大范围内运作。这是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没有马上崩溃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在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的多样化上采用可扩展的、独有的方式进行了成功的试验。
中国传统价值中的“中庸之道”为社会、经济与政体注入了平衡与和谐。追求中庸之道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一体的,不是分裂的。这有助于为个体、公司、社区,最终为国家创造一个包容性的、有益的环境。其结果就是平衡或者向着平衡的持续发展。
在这种范例中,个体并没有被忽略。正相反,最大限度的资源被投资到个体的自我发展中。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社区会将私人的、专业的和社会的细丝拧成一股绳。这种价值观也有助于形成社会网络、广义的群体和邻里关系。它使得社会能够照顾边缘化和弱势群体。将个人与群体完美融合起来的努力创造出了最适合全球化的环境。
另外一个主导的中国属性是节俭,这导向了存款。当然,现在中国政府鼓励个人与家庭消费,但从历史上来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高储蓄率为一个发展中经济的投资提供了推动力。为欧洲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提供燃料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节俭。
每个危机中都蕴藏着机遇,有祸必有福不只是一句空洞的格言,它是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精神中的哲学思想。历史上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创造力使中国以及全世界免于经受更长时间的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与人民在处理最近一次金融危机时展现出了自信、审慎与弹性,将局面扭转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机遇。如果中国表现出慌乱,整个世界市场都会随之坠入深渊。
中国向全世界所有初出茅庐的经济体展示了社会稳定与政治上的连续性对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对社会的不满和政治断层会扰乱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及对财富的公平的再分配。
中国知道,如果打算向更高层面进发,就必须拥有友好的邻里环境。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就有意识地与所有邻国培养了和睦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共有14个国家保持着对华友好。实际上,中国还更进一步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投资。对于那些关系有点紧张的邻国,中国迅速地从和解发展到与之互补的、相互支持的经济伙伴关系。这是《圣经》中的教导“要爱你的邻居”的最好表现。通过保持平稳的周边关系,中国在全球拓展中越来越受欢迎。邻国并没有阻碍而是(总的来说)推动了中国,因为它能够从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获益。
中国在避免新一轮冷战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没有成为美国的对手,而是将两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转换成了互赢互利的合作。没有一方能够在不受损的情况下伤害到另一方。这种新型的关系可以被称之为有双向保障的合作。
中国的例子还告诉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经济增长,而是人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决心为保护珍贵、有限而稀缺的全球资源采取措施。我亲眼见到了中国公民在环境问题上是多么严肃。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再次被节俭和平衡的价值观所引导。中国人民及当局意识到,没有节制的发展会给国家的大气和水土带来负面影响,并很可能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温家宝总理已经宣布将中国年均GDP增长目标从7.5%降到7%,并承诺中国会重新考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可见,中国给工业生产过剩和密集消耗资源的非可持续发展投了反对票。这种自发的责任感是极少见的。
当人们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齐心协力缩小区域性收入差异时,中国平均主义的价值体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举例来说,上海和广东都用自身的资源为新疆及其新指定的经济特区喀什和霍尔果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6个邻国的人民会从经济特区喀什的发展中直接获益。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金融危机后公布的五千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资金中的大部分,都会用来满足郊区及欠发达地区人民的需要。中央或地方政府将有针对性地在这些地区扩大或建立基础设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刺激消费。
现在的中国已经没必要全盘接受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对中国来说,最好的路就是坚持自己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创造性地吸收了20世纪两大主导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好的特质,并同中国传统的经济特质与文化习俗融合到了一起。这种模式在过去的30年内赋予中国以决定性的优势。随着中国增加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海外直接投资,这种模式很可能在这些地区被研究,经过适当调整后还可能被应用,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下加快经济发展。
(该文作者自2008年9月以来担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本文是他依据自身的经验与观察写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