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进展做一总体上的评估和总结。文中所使用的“当代中国文化史”这一概念的内涵限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支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范围内,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文化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行文中视语境不同,有的地方使用“当代中国文化史”的概念,有的地方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概念,两者从内涵上是一致的。还有的地方,为使语言简练一些,直接简化使用了“文化史”的概念。文中所列文献主要是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化史相关专著,选择标准在于是否包含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进行历史考察的内容。但凡列出的论著,或者是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作了历史考察,或者是包含了相当分量的历史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阐释和探讨为主的论著一般没有涉及。
一、文献概述
新世纪十多年来,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粗略估计,专著达两三百种,学术论文更是不计其数,下面择其要者分类概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十多年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和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或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影响和支配当代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向来是当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首推郑师渠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探索”“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发展”三编,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作了历史考察。该书内容全面、体例严谨、学术性强,是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力作。[1]俞思念主编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说起,把“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开端,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纳入到更为宽阔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察,并展望了世界文化的未来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走向。这是一部以严谨严肃的学术风格梳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思索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命运的文化史著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思想
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在此前后有不少关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的专著问世。[2]邓力群主编的“伟人毛泽东”系列丛书于2003年6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的《文化巨人毛泽东》部分共有7卷,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化和文艺思想。戴知贤的《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陈晋的《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和《毛泽东与文艺传统》、周申明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新探》等虽然都是旧作汇集在一起再版,也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陈晋、王均伟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按照从五四文化到农村文化,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一条前后相继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三代领导人探索先进文化的思想历程,读来颇有启发。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看,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热度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所下降,[3]但是,有两部著作(《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注重探讨邓小平理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新趋势。新世纪以来有几种专门研究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和实践的专著出现。[4]王敏的《江泽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内容包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改革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六个部分,是关于江泽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成果。中宣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收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3.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开始为学者们所关注。这样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或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研究,而是侧重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的研究。朱志敏的《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孙成武的《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5]杨凤城的《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两次转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两次转型作为宏观历史线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导下的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该书注重从宏观角度对历史进行俯瞰式的考察,着重抓主脉、主流和本质,“最大优势在于贯通历史的同时还有思想的穿透”,[6]对于提升中国当代文化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随着先进文化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的提出,党史学界提出了党内文化、政党文化、党史文化等命题并开展相关研究,[7]进一步强化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的党史研究向文化史趋动的学术发展方向。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科学论述了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文化史最为热门的一个领域。总体看来,学术论文数量很大,但是专著成果还比较少。这里要特别指出,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同志发表的几篇个人署名文章[8]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值得关注。专著成果方面,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著作[9]都以不同篇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或道路的形成发展作了历史考察。
5.在新世纪回顾20世纪文化史
对史学家来说,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就是开始为上一个世纪书写历史的时候了。文化史方面,出现了史炳军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史》(陕西人民出版2001年版)、欧阳哲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石川祯浩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袁广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历程占据了20世纪文化史的下半叶,杨凤城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 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就记述了这一段历史。金元浦主编的《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则着重记述了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文化的变革。
6.回顾共和国文化记录新时期文化
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契机,催生了回顾新时期和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成果问世。蔡武主编的《改革发展繁荣——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和《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10]此外,中国文化部主办、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的《中国文化年鉴》自2001年面世,每年出版一卷,至2014年已出版12卷。《年鉴》比较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年度状况,是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编年史料。[11]
7.其他几个具体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
文学艺术史、新闻出版史、科技教育史等等,都是当代文化史重要的分支领域,也是比较成熟的分支领域,成果数量很多,主要的进展体现为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或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探索,在此不作赘述。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各个领域的拓展和成果积累,文化体制改革史、[12]文化产业发展史、[13]文化交流史、[14]少数民族文化史[15]等都有成熟的专著成果面世。
二、文化史研究的总体进展
1.当代中国文化史学科趋于成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也随之起步。但严格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研究来看,也是如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界出现所谓“文化转向”,“新文化史”取代“社会史”,激发了国内学者开拓文化史研究的兴趣。80年代,中国出现了“文化热”,在史学领域,文化史研究开始出现繁荣气象。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研究来看,是落后于史学界文化史研究进展的,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尚未获得成熟的型态,更遑论吸收和利用“新文化史”的方法来进行学科重构。90年代后,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研究的专著问世,这就是张顺清、李金山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199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研究逐渐展开,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论著。这是一个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其意义不仅在于成果的数量,更主要在于一定数量论著的出现表明这一学科的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关于研究对象和方法、学科框架、历史分期等重大问题,都有了一定范围的共识。拿历史分期问题举例来说,虽然有三个阶段、五个阶段、六个阶段等不同的划分方法[16],但是,前十七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大的阶段,这一点已经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一定数量论著的出现,以及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共识,说明当代中国文化史学科正趋于成熟。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据考证,1990年1月李瑞环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情况交流座谈会上发表的《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命题。在讲话中他强调要“重视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并对此作了准确的阐述。[17]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论断,并大致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轮廓。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把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联系起来,科学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内容和根本措施等问题。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容、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得到丰富和整合。”[18]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来代替此前表述中使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来代替此前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9]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与特色文化思想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是积极互动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实践是协调进步的。”[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和持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学术界极大的研究兴趣,文化史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道路和制度三个方面都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虽然表现出与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建设实践积极互动、协调进步的特点,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并非仅限于新世纪以来文化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发展历程,甚至也不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时段,而是不断向前追溯。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21]今天的文化史研究正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道路探索、体制改革所达到的新高度上来回溯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甚至是“五四”新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研究特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审视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新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成为叙述这一历史进程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分析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并把各个分支领域整合起来。
3.文化史研究内容得到丰富和拓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于文化建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和任务。形成全面的文化发展思路和完善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先后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
文化改革和发展开拓的新领域及其积累的新的文化因素,推动文化史研究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科技、文化生产力、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等等,都成为以前的文化史研究所没有的新内容。文化史研究积极关注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并努力向前回溯,形成了新的研究课题或领域。
4.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了下良好的基础
一定数量的文化史论著的出现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和运用,具体研究领域成果的不断积累,以及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为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各种文化发展报告、年鉴和统计资料等成果的出版形成了很好的史料基础。这些方面的进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加成熟的当代中国文化史通史著作出现。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合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合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
对于历史学研究来说,资料太少或太多都是难题。历史要反映的真实不是各方面史料的简单罗列或总结,材料的取舍、加工提炼往往影响着最终呈现出来的历史面貌。文化史研究向来就面临着对象范围宽泛、分支领域繁多,不易从整体上叙述和把握的难题。近些年来,文化史研究内容和领域的拓展以及各种新的文化史料不断累积,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难度。至今还没有一部非常成熟的当代中国文化史通史著作,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和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2]这一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分析框架。报告还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关系作了原则性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借鉴上述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同样的分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实现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整合。这并非机械的套用和牵强的附会,而是有着充分根据。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只有从实践、理论和制度的不同层面及其相互联系出发才有可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面貌。第二,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也确实在上述三个层面展开,这成为当前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党的领导人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基本内涵和形成的基础、过程方面,至于这一道路是如何在文化建设的各个具体领域中展开的,还缺少研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对于新中国前30年文化制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设想一下,如果按照上述三个方面来整合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把这一道路在各领域的展开作为具体内容,囊括主要的文化分支领域,有可能会写出更高水平的当代中国文化史通史著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话语体系要与具体的历史分期问题区分开来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理论在新世纪逐渐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叙事的话语体系。但是,在运用这一话语体系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作历史考察时,有一些学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道路的历史起点确定为毛泽东的文化探索,认为毛泽东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起点。[23]这一观点有其理论和历史的依据:从理论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道路的当代环节。但是,是否因此就可以把毛泽东的探索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探索的起点?还是值得注意和商榷的。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从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的。有的学者明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24]“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军中,在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文艺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催生的文化自觉的新起点上,我们党带领人民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5]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6]《决定》的这一论述,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界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段。
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为话语体系进行历史考察的时候,不但应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同时也应把握其不同阶段的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新的文化要素不断出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些文化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其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阶段。这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1]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研究的其他主要著作:孙占元主编:《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成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绵厘等:《新时期文化政策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文艺思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春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关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许玲英、郑东艳:《毛泽东与中西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庆云:《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朱瑛等:《毛泽东文化思想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孝平:《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西安出版社2009年版,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
[3]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和精神文件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王永宽:《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朱小玲、吴军红:《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姜晓秋、孙洪敏:《邓小平思想文化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裴传永:《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韩永进等:《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关于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著作:陈光林主编:《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文化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2001年版;王敏主编:《江泽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张远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谢武军:《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5]这方面的专著还有以下几种: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曹泳鑫:《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李冉:《启蒙·濡化·创新——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孙成武:《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6]刘国新:《我们怎样回望当代文化——评杨凤城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6期。
[7]主要著作有以下几种: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汪洋:《党内文化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国党史出版社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8]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求是》2010年第12期;刘云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求是》2010年第20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8日。
[9]其他还有以下几种著作:肖桂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段联合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张瑞才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其他的专著成果还有以下一些: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文化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王频:《共和国文化建设之旅》,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许明等:《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贺绍俊等:《辉煌历程:共和国60年文化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夏杏珍主编:《六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夏杏珍:《共和国重大文化事件纪程》,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张颐武主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邹诗鹏、冯平:《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李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董伟武:《我国新时期精神文化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11]此外,文化部还编著出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前者最初由文化部计划财务司1997年开始编著,每年一卷,1997、1998年卷未公开出版,自1999年开始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公开出版,自2011年起,改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著;后者自2011年开始编写出版,2011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2年起改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港澳台办公室)还编著了《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年鉴(2010)》,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
[12]蒯大申、饶先来:《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蔡武主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柳斌杰:《论文化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葛慎平主编:《金桥新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0年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张殿军:《和平发展论域中的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周立娟:《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少华主编:《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15]丹珠昂奔主编:《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李资源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6]刘仓:《论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7]汤有伦主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18]赵剑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20]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2012年版,第12页。
[23]刘祖云、余林媛:《论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起点和认识基础》,《理论月刊》2002年第7期;胡曾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学习论坛》2012年8月15日。
[24]颜晓峰、祁一平:《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光明日报》2010年7月21日。
[25]李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6日。
[2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