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文化软实力与高端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 2010-11-26    作者:刘 刚 张秀丽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目前,文化产业被视为开发文化软实力经济价值的产业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那么,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应如何认识文化产业呢?

  高端文化产业在开发文化软实力中的经济价值

  “产品差别法”和“要素差异法”是划分不同产业的两种基本方法。在传统产业理论中,主要采用的是产品差别法,如三次产业分类法中,分别把生产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是依据要素差异法来进行划分的。文化和科技不仅以产品形式,而且以要素形式参与到经济系统之中。因此在现实经济中,不仅存在着生产科技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产业部门,也存在着密集使用科技要素和文化要素的产业领域。

  科技产品与文化产品往往由科技要素与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但由科技要素和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的产品不一定表现为科技产品和文化产品。所以,在确定相关产业领域的时候,“要素差异法”要优于“产品差别法”。正因如此,经济合作组织(OECD)界定高科技产业(又称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著名“OECD标准”时,就没有采用“产品差别法”,而是依据“要素差异法”把研究开发(R&D)投入占产品附加值的比重作为了界定高科技产业的标准,而不要求其产品必须是“科技产品”。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以“产品差别法”界定开发文化软实力经济价值的产业领域,会遗漏掉那些未表现为“文化产品”却以文化内涵和品牌等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这些产业正是“中国制造”普遍处于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OEM)状态、缺乏品牌竞争力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参照经济合作组织的做法,把那些由文化内含和品牌等文化要素主导产品高附加值的产业,界定为“高端文化产业”,以此作为开发文化软实力经济价值的重点产业领域。

   学习国外高端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模式

  “科技自主创新”能够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工艺相融合,在研发和制造环节赋予产品更多的科技含量和专利附加值,因此,即使最终产品不被视为“科技产品”,相关产业领域也可以视为高科技产业。与“科技自主创新”类似,在消费品行业的高端领域也存在相应的“品牌自主创新”。从服装、鞋帽到手机、电脑,在这些消费品行业,其具体产品往往不被视为“文化产品”,但是其高端领域的很多主导型企业,其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环节成功地将文化理念与造型设计、品牌策略相融合,从而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附加值——这就是“品牌自主创新”,与之相关的产业领域也可视为高端文化产业。

  “科技自主创新”发挥了科技硬实力对生产者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品牌自主创新”则利用了文化软实力对消费者选择偏好的重要影响。因此,主导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以“科技自主创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而主导市场营销环节的企业则把“品牌自主创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科技硬实力对生产者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科技创新的“独特性”;而文化软实力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则在于文化理念的“认同性”,是文化因素对人们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力。因此,越是高端市场,产品的高附加值越从属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认同”,就越能凸显出文化软实力对于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因此,除了“科技自主创新”模式,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的“品牌自主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高端产业模式。美国学者西蒙·安浩认为某一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是决定当地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竞争优势识别系统”,应充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向品牌竞争力的转化。可见,除了高科技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模式,高端文化产业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的“品牌自主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高端产业模式。

  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是“中国制造”的共性特征。面对自主品牌缺失和竞争力低下的现状,仅要求企业提高品牌意识、重视商标的设计和申请是不够的。要实现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还需中国本土企业深入学习国外高端文化产业的“品牌自主创新”模式,加速中华文化软实力向“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的转化。

  发展我国自主创新的高端文化产业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需求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宏观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对外出口和投资拉动,本国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对较少,“中国制造”长期面对需求不旺的国内消费市场。这是导致“中国制造”在消费品领域过多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外销售商,从而难以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中华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的瓶颈所在。

  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全面拉动内需,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暖,刺激了国内居民的消费支出,开启了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市场。这对于面临市场萎缩困境的国外高端设计营销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赖以走出困境的重要目标市场。“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的成功,也增强了本国居民的民族自信心,使中华文化在国内的文化认同程度大幅度提升。国外高端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重视中华文化在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力。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国外的高端文化产业在中国寻求“文化共识”的需求增强,越来越多的设计营销集成企业希望在中国开展文化交流和品牌合作。国内企业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品牌自主创新”与国际品牌合作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品牌推广渠道,使之最终服务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中国制造”开发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经济价值,可以抓住国外高端文化产业需要在中国开展文化交流和品牌合作的战略机遇,把“品牌自主创新”与国际品牌合作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品牌推广渠道,使之最终服务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总之,除传统的“文化产业”外,品牌自主创新的“高端文化产业”也可以成为开发文化软实力经济价值的重点产业领域。后危机时代,发展这些产业领域,加快中华文化软实力向“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的转化正当其时。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1. 把文化软实力的“硬道理”讲深讲透讲实
    2. 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 孙兰英: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4. 孙丹:论文化软实力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5. 文化软实力要有“硬度”
    6. 习近平的“文化软实力”观
    7.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项艰巨任务
    8. 韩方明:文化软实力是2014年中国的新关键词
    9.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10.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近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