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未竟事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毛泽东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他不愧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 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的奋斗探索历程,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100 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对于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以更加昂扬姿态奋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古老的中国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是在战火硝烟中揭开中国现代化序幕的。与其他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相比,中国在物质条件上面对庞大的人口过剩压力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的社会基础,在冲击中受到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和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的威胁和制约,错失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而要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步伐,取决于能不能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这一必要条件。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改变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从此,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不再只是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层面的探索,而是整个社会根本改造也就是社会革命层面的深层次探索。这一探索贯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全过程。毛泽东是探索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为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进行艰辛求索。他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他面对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鲜明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政治态度,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是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等等。正是这一系列重大探索,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在 1945年党的七大上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而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目标逐渐明确化。
经过 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亿万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一切发展进步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已经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并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中埋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伏笔。党在领导根据地建设中,也已经孕育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因素和条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最好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及时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建设新国家的任务,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内容,后来正式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把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党和政府实行逐步的利用、限制、改造,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对农业的改造中,党和政府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改造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与农业改造大体相同的形式。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领域,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逐步稳固并继续发展。此外,党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们党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经过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一,在宝贵经验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探索有中国自己特点的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号召学习苏联经验,但很快察觉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及时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找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5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他指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这些重要观点,为走出一条有中国自己特点的建设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957年 3月,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至 1960年初,他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系统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第一次将奋斗目标完整概括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1964年 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为科学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引。
系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在执政党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党要成为“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走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循价值规律;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反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官僚化、特殊化;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反对和防止大汉族主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等等。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庞大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等等。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要坚持积极防御战略,实现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等等。在外交工作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方针。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二,在理论准备方面。与不断的实践探索相伴随,毛泽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和经验总结。
深刻阐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不论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还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的矛盾,包括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受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规定的。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认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支撑。
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深刻阐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号召全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认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要思想支撑。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阶段性的重大判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962年 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想得长一点”。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认识,为确保我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自身基本国情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第三,在物质基础方面。从实施“一五”计划到 1976年的 20多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尽管经历严重曲折,尽管有的五年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但总体上还是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全力进行各方面建设,在遭受孤立、封锁和压制的条件下,取得了几乎最高限度的建设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许多工业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建成一批为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项目,建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生产体系。许多工业部门以及新兴工业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巨大发展,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52年至 197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这是当时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
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新中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使 1亿多人摘去文盲的帽子,同时彻底改变了广大工农子弟不能入学校学习文化的历史。1957年至 196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累计达 139.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累计达 211.1万人。劳动者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成长起来。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取得突破,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效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按当年价格计算,1965年国民收入达到 1387亿元。我国粮食总产量从 1949年的 1131.8亿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 2863.05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 98.5公斤。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 1949年的 35岁增长到1975年的 63.8岁。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初步满足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公认的奇迹。
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奠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引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不仅提出诸多方面的重要思想,而且逐渐凝练形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活的灵魂作为贯穿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精辟概括。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还把实事求是形象比喻为“有的放矢”,强调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要“靠实事求是吃饭”。他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必然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发展、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他强调,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出人民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用生动的比喻深刻阐明了共产党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劳动者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为此,毛泽东强调,要保证人民群众在新中国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他强调,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礡力量。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毛泽东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己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秉承这一原则,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同国际主义相统一,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和独立自主发展对外关系的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他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自信、自强、自主、自立,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和实践探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毛泽东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张树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