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梦 >>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用中国力量圆中国梦
发布时间: 2013-04-08    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3-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滴水映日,中国梦聚集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亦需要汇聚起十三亿人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历史;中国改革披沙拣金的过程,亦是中国百姓梦想成真的过程。每一个宏大的社会建设的完成,都与国民的福祉、个人的幸福相对应: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让“大眼睛”的故事沉潜为一代人的记忆;公共卫生监督预警系统的完善,让“非典”的记忆成了社会标本。一位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肯定会对《就业促进法》记忆深刻;一位孤寡的农村老人,可能会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那一年记忆犹新。中国经济社会日臻繁荣发达、中国社会建制日臻公平公正,则国民生活日臻美好富足。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无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改革政治体制,无论“文化强国”还是“美丽中国”,其最终旨归都是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尊严。

中国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承诺,也应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自警自励;“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警示,也应为每个普通人所常记常念。“美丽中国”需要每一个人的环保自律,“文化强国”要靠每一个人的文化自觉,“两个翻番”、“三个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同样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立足本职、勤勉奉献。“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我们每个人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天空、生活的街巷和挚爱的亲朋、呼吸的空气和跳动的脉搏,是每一个老人的记忆和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因此,托举“中国梦”,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十三亿人的责任,需要十三亿人的关注和力量。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历史方位而言,“中国梦”虽然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几代人的前仆后继,但已经离我们如此接近,如此真实可感。它关乎千秋家国,也关乎百姓民生,它不遗漏每一个小小心愿,也离不开每一份点滴贡献。为此,我们当记取总书记的勉励,不忘唯有中国力量才能圆中国梦。

    1.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