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中国,像蒂森克虏伯这样的德国企业不可能保持成功,因为中国意味着经济增长,而这正是西方工业国所缺乏的。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年前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专家预测,中国将于2026年超过美国;而且,到2050年,中国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增长9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地接近目标,在此历史进程中,蒂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的新中产阶层变得越来越富裕,这意味着几亿人的流动性将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更多的电力,他们需要在更大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他们需要更多的食品和其他商品。所有这些都产生了对日常生活用品、工业物资、基础设施、能源和原材料的更高需求。一言以蔽之:中国需要“更多”。
经济的增长、消费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自然资源的枯竭构成了矛盾。我们早已清楚地认识到,对地球的掠夺式开发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解决资源紧缺、交通超负荷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更多”,还需要“更好”。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发展高效技术,更环保地生产,更持久地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和工业物资。
作为世界领先的科技集团之一,蒂森克虏伯有能力为中国可持续的、环保的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比如在材料领域,我们正在研发高张力钢材和其他混合工业原材料,使车身零件重量减少40%。这将降低燃油消耗,并随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的电梯专家则在研发下一代节能高层建筑。根据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草案,我们能使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
对于实现这一切的工艺,我们一直十分骄傲,然而我们绝不能低估中国企业,忽视其快速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创新领导者——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企业不仅是我们产品的购买者、原材料供应商,也是创新发展的合作伙伴。而令很多西方企业更加陌生的则是中国企业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将子公司卖给中国投资者,蒂森克虏伯也是如此:2012年9月,我们就出售子公司“定制板坯”(汽车工业定制钢板板坯配件供应商),与武汉钢铁公司签署了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已然成为全球高科技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和世界工业未来的共同缔造者。
早在将近150年前我们就已构筑了相互信任的基石:1866年中国代表团首次访问德国克虏伯公司。之后几年,蒂森和克虏伯公司开始为中国供应工业物资,包括铁轨所用钢材、机车甚至整体工业设施。100多年后的1973年,当时的克虏伯公司董事长、如今的阿勒弗里德·克虏伯·冯·博伦与哈勒巴赫基金会监管委员会主席拜尔特霍乐德·拜茨(BertholdBeitz)率领德国代表团访问北京,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开启了合作的新时代。拜尔特霍乐德·拜茨后来说:“我们去的时候还是陌生人,离开的时候已经成了朋友。”这次会见后的第15年,蒂森克虏伯与鞍山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起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
今天,对于蒂森克虏伯来说,中国在亚洲扮演着关键角色。蒂森克虏伯在全中国有40多家公司、42间工厂和分公司、14家代表处、12000名员工。虽然听起来不少,但如果想一想蒂森克虏伯在全世界有17万名员工,上面的数字就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了。
因此,这些合作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对蒂森克虏伯的重要性将继续提升。我相信这将为双方开创共赢的局面,前提是我们相互宽容、相互尊重,并做好向对方学习的准备。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发展创新,使13亿人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同时不对下一代的生存基础造成危害。
(作者系蒂森克虏伯董事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