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十年,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受到全面干扰和破坏, 侨务领域更是重灾区。当时,侨务机构被撤销,绝大部分侨务工作被迫中断;侨务政策被视为 “修正主义路线”而受到批判;“海外关系”成为“反动的政治关系”,有海外关系的人受到 歧视、排挤甚至打击迫害,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文革”结束后,中央十分重视侨务工作,指出“如何贯彻侨务政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 , 并致力于清除侨务工作上的“左”倾影响,着手进行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批驳“海外关系复杂论”,恢复侨务机构及正确的侨务政策
(一)批驳“海外关系复杂论”,对“海外关系”作出新的判断
“文革”的极“左”思潮在侨务领域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所谓“海外关系复杂 论”。这种理论错误地认为华侨大多数生活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是“资本家”,是“资 产阶级”;公开宣传“海外关系”是反动的政治关系,归侨、侨眷是“反动的社会基础”。他 们给有“海外关系”的人横加罪名:把同海外亲友的书信来往说成是“里通外国”;把海外赡 家汇款诬为“特务经费”;把有“海外关系”的人同地、富、反、坏、右、特并称为“黑七 类”。在这种荒谬理论影响下,一些地区和单位有“海外关系”的人都被列入“另册”,入团、 入党、参军、上学、就业、结婚都遭到歧视和排斥,极大地影响了归侨、侨眷投身祖国建设的 积极性。“海外关系复杂论”是危害华侨华人的荒谬理论之源,是恢复和发展侨务工作的最大障碍。因此,批驳“海外关系复杂论”,对华侨和“海外关系”作出正确评价,就成为侨务领 域拨乱反正的首要任务。
1977年10月2日,邓小平在接见港澳同胞国庆代表团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夫妇时,明 确提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崭新论断。他说:“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 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 方面的关系。‘四人帮'胡说什么‘地、富、反、坏、侨',把华侨同地、富、反、坏并列起 来。这种错误说法和做法一定要纠正过来,要做大量工作,进行政策教育,全国执行。中央已 下了这个决心。” [2] 在人们还未解除“左”倾思想禁锢的情况下,邓小平表达的这一重要思想, 在当时的侨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后,邓小平又多次批判“海外关系复杂论”,如1978年3月30日会见泰国总理江萨的 谈话、4月30日接见来京参观的华侨华人代表的讲话、11月9日在泰国曼谷接见华侨华人代 表的讲话等。同年11月13日,他在接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特别指出:“林彪、‘四人帮' 横行的时期,把侨务方面的政策搞得乱七八糟。在国内,不管华侨还是华人的亲属都遭到摧 残,动不动就说是有海外关系。有海外关系就是叛国,不少人被捕入狱。华侨、华人不能到中 国探望亲属,也不能互相通信。这方面在中国国内牵涉到几千万人。” [3]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前,邓小平起码有五次利用外事场合公开批判“海外关系复杂论”,并且旗帜鲜明地肯 定“海外关系”,为“海外关系”平反。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0日,全国侨务会议预备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广东、 福建、广西、云南、北京、上海、天津7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国务院16个部委的代表 共61人。会议驳斥了“海外关系复杂论”,指出华侨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包括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小商小贩等。他们是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群众,是我们的依靠力量。华侨中的 资产阶级只占很少数,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资本家,他们有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和垄断资本压迫排挤的一面,大多数也是爱国的。华侨在国内眷属百分之九十几都是 劳动人民。归国华侨绝大部分也是劳动人民。会后,形成了《关于全国侨务会议预备会议的 情况报告》并上报中央。1978年1月11日,中央同意了这一报告,并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
1978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三篇文章———《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 怀下,全国侨务会议预备会在京举行,李先念副主席亲切接见到会同志并作重要讲话》、廖承 志的《批判“四人帮”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反动谬论》、社论《必须重视侨务工作》,公 开对“海外关系复杂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批驳,详细阐述党和国家对“海外关系”的新认识, 在侨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广大华侨、侨眷和归侨同声欢呼,奔走相告。
(二)恢复重建侨务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