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5    作者:李强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倾向

  《决议》在评价社教运动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两点论,既讲了正面的作用,也讲了负面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社教运动研究存在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倾向。例如《决议》提出社教“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注释本》讲“在运动中对有些具体政策作了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规定,对于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也作过一些改正。还强调运动要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进行,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衡量运动搞的好坏的标准之一。”《七十年》提出的“四清”与“文化大革命”在性质上的本质不同、《回顾》提出的在社教运动中“工农业生产一直是向前发展”。对于这些重要的判断,社教研究的绝大部分著作要么不提,要么一带而过。

  社教运动的问题很大,这没错。但研究社教运动只写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够的,并没有把这一段历史的复杂性讲清楚。《决议》中“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一节,之所以是在讲足成绩的基础上谈错误,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成绩大过曲折和失误。这是同“文化大革命”根本不同的。

  2、需要重点解决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区别问题

  研究社教运动,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搞清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区别问题。笔者认为,研究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把“二十三条”中的“搞好运动的六条标准”作为重要线索。[66]

  这六条标准,除第一条外,其它几条都没有涉及阶级和阶级分层问题外。怎么才能把这六条标准同阶级斗争,尤其是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呢?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人民内部有一种矛盾,它的本质是敌对性的,不过我们处理的形式是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67]

  把这两段话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社教运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对阶级斗争进行具体分析,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一部分敌对性的矛盾,主要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解决,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新的存在和斗争形式。

   在运动过程中,毛泽东这个正确的思想是和错误的思想互相交织的。而“文化大革命”则是把阶级斗争简单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绝对地和全部地当作敌对性矛盾来解决。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区别,笔者认为主要在这里。

  (作者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

  

  


  [1]也有不同的看法。如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孙东方、李伟:《1957年至1962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7年第1期)。

  [2]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3]李海红:《20世纪60年代农村“四清”运动——以河南省开封地区为例》,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5]同上书,第360-363页。

  [6]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页。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6页。

  [8]《毛泽东传》,第1309页。

  [9] J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6页。

  [10]美莫里斯·梅斯纳著,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1页。

  [11]高华:《大灾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二十一世纪》第60期。

  [12]伍小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冲突:四清运动的发起》,《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3]翁笑冰:《“四清”:“文革”的前奏与预演》,《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1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5页。

  [1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365页;《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07页。

  [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367页;《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0页。

  [17]《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0页。

  [18]《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1105页。

  [19]《刘少奇传》,第944页。

  [20]《毛泽东传》,第1309-1310页。

  [21]《毛泽东传》,第1379页。杨尚昆在日记中记下:“社教从十中全会开始”。《杨尚昆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页。

  [2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页。

  [2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66页。

  [24]翁笑冰:《“四清”:“文革”的前奏与预演》,《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25]魏维钧:《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评述》,《党史研究》1984年第6期。

  [26]栗守廉、仲乙禄:《四清运动述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27]关于这个说法,在《毛泽东传》中有很大的澄清。

  [2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366页。

  [29]《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08-409页。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1113-1122页。

  [31]同上书,第1128-1130页。

  [32]同上书,第1132-1133页。

  [33]《刘少奇传》,第955页。

  [34]《刘少奇传》,第959页。《毛泽东传》也引用了后一条材料,但是加了一句话:“刘少奇紧皱眉头,没有说话。”第1352页。

  [35]《毛泽东传》,第1352页。

  [36]同上书,第1354页。

  [37]同上书,第1355-1357页。

  [3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68页。

  [39]《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第325页。

  [40]张素华:《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1]王艳元:《毛泽东在60年代社教运动中的思路转变研究》,《党史研究资料》2002年第9期。

  [42]刘庆旻:《试论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的思想转变》,《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43]肖冬连等著《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9-1100页。

  [44]王光美、刘源等著,郭家宽编《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9页。

  [4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368页。

  [46]《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9-420页。《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1134-1136页。

  [47]《刘少奇传》,第972-973页。

  [48]《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09页。

  [4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69页。

  [50]《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第321页。

  [51]同上书,第327页。

  [52]翁笑冰:《“四清”:“文革”的前奏与预演》,《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53]安山:《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见焦春荣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下,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393页。

  [54]李若建:《安全阀:四清运动的潜功能》,《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

  [5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5页。

  [56]同上书,第368页。

  [57]《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0页。

  [58]《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1135页。

  [59]同上书,第1135-1136页。

  [60]《刘少奇传》,第945页。

  [61]《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84页。

  [6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69页。

  [63]《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第327页。

  [64]王连生、朱根生:《6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得与失》,《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1 期。

  [65]戴安林:《湖南四清运动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

  [6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67]《毛泽东传(1949-1976)》,第1240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