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莫志斌 唐去非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问题

  真理标准讨论意义重大,论者一般都是从思想上来评价的,一致认为它是一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结束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统治,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很好的准备,为历史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新的看法。有的论者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不仅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也为三中全会作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8]有的认为,真理标准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9]有的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群众基础[30]也有的认为,真理标准讨论不仅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作了理论准备,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这一讨论所确立的理论原则、思维模式,为以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1]

  在阐述大讨论的历史意义时,有的论者认为,真理标准讨论是建国以来思想理论战线上一场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斗争,也是我党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斗争,是打碎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的斗争,也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战胜反科学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为特征的两个凡是方针的斗争。经过讨论,广泛宣传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入人心,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从理论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渐端正了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认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32]有的论者认为大讨论的历史意义,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和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33]还有的论者认为,这场讨论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制定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把毛泽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三是通过讨论,大大解放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打破了思想僵化的保守局面,有利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34]

  研究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真理标准讨论的理论意义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指出,实践标准理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提供了保证,而且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立场,打破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方式。[35]有的论者认为它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客观性原则代替了主观主义,以理论创新代替了因循守旧,以思想解放代替了思想僵化等三个方面。[36]有的认为真理标准讨论运动具有三大精神内核,即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发展与创新精神,但这些现代精神是中国人所缺乏的,高度重视真理标准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意义重大。[37]有的论者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认为真理标准讨论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决一人定是非,弘扬民主精神;二是动摇等级文化,重塑平等人格;三是解放思想,破除崇拜。[38]还有的论者认为这场大讨论的意义在于它是四个闪光思想的直接铺垫:实事求是精髓论、经济建设重心论、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苏联僵化模式的体制改革论和突破封闭状态的对外开放论。[39]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魏俊章真理标准讨论与邓小平理论》,《理论与当代》1999年第23期合刊

  []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概述》,《拨乱反正·中央卷(),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57

  []郭继成《对真理标准讨论运动意义的再认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

  []陈晓龙:《论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林柏海、曾淼:《邓小平在真理标准讨论期间的政治工作艺术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4期。

  []坚毅《关于真理标准的学术再讨论》,《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概述》,《拨乱反正·中央卷()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57

  []胡文澜《邓小平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史学月刊》1999年第2

  []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钟康模《胡耀邦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岭南学刊》2004年第1

  [11]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概述》,《拨乱反正·中央卷()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版。

  [12]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98

  [13]吴江《我所经历的真理标准讨论》,《炎黄春秋》2001年第9

  [14]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15]刘沛俊《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客观存在本身》,《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第1

  [16]坚毅:《关于真理标准的学术再讨论》,《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7]姚伯茂、李景瑞《论作为实践结果的客观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术月刊》1981年第5

  [18]汪明洲、殷亮、杨春《实践标准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界》1999年第4

  [19]曹维劲、魏承恩《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65

  [20]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真理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97

  [21]汤文曙、房玫《真理及其检验标准性再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

  [22]黄枬森《认识怎样成为真理》,《哲学研究》1980年第11

  [23]王耀堃《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的联系》,《学术月刊》1981年第1

  [24]胡俊卿《论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统一》,《哲学研究》1989年第6

  [25]陶德麟《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哲学研究》1981年第1

  [26]李秀林、丁叶来、郑杭生《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哲学研究》1978年第10

  [27]姚伯茂、李景瑞《论作为实践结果的客观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吴开胜《真理包含错误的观点不能成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

  [28]沈宝祥《胡耀邦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版。

  [29]杨伟锋《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30]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修改过程》,《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2005版。

  [31]陈晓龙《论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

  [32]何沁、张静如等《中共党史讲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版。

  [33]翟作君、刘德军、朱彦敏《共和国四十年大事述评》档案出版社1989版。

  [34]吕玉莲《试论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下,档案出版社1989版。

  [35]陈晓龙《论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

  [36]胡海波《从思维方式的维度看真理标准讨论的当代价值》,《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

  [37]郭继成《对真理标准讨论运动意义的再认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

  [38]李思民《真理标准讨论的文化意义》,《社会科学》1999年第2

  [39]王东《中华腾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143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