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高饶事件”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姬文波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关于高、“反党联盟”和“反党集团”问题

  1955321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京召开,邓小平做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毛泽东在大会总结发言中首先使用了“高岗、饶漱石两个反党集团”的提法,并谈及高饶与“五虎上将”以及饶与向明、扬帆之间的“反党联盟”关系,毛泽东指称:“高岗、饶漱石是有一个联盟的。……如果说,没有文字协定就不是联盟,那末高岗、饶漱石两个反党集团内部怎么办呢?高岗跟张秀山、张明远、赵德尊、马洪、郭峰之间,也没有订条约嘛!我们也没有看见他们的文字协定嘛!那末连他们这个反党集团也否定了!还有饶漱石跟向明、扬帆之间,也没有看见他们的条约嘛!所以,说没有明文协定就不能认为是联盟,这种意见是不对的”。[28]

  一些党史研究学者认为,在关于“高饶事件”揭露处理的“基本结论当然应该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要考虑其中有什么值得反思之处的话,最主要的当属事后提出的“反党集团”问题。[2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甄别平反了一大批建国以来曾经震动全国的冤假错案。事实证明,“饶、潘、扬反革命集团”是完全搞错了。随着潘汉年沉冤昭雪和杨帆平反,证明“所谓以饶漱石为首的饶、潘、杨反革命集团自然不复存在”,原被列入“饶漱石反党集团”的向明也平反、恢复名誉了。原被列入“高岗反党集团”、号称“五虎上将”的五个人以后表现一直很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都又被中央重新委以重任——安排到省、部级重要岗位,一直工作到离休。[30]

  研究者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实来看,可以确认“高岗、饶漱石两个反党集团”是不存在的。[31]这样一来,所谓“高岗反党集团”与“饶漱石反党集团”之间的联盟,最终又回复为原先的“高、饶反党联盟”了。[32]既然“高岗反党集团”与“饶漱石反党集团”都不存在,那么“高、饶反党联盟”的提法是否还能成立?目前国内的研究一般回避这个问题。前苏联驻沈阳总领事列多夫斯基在其著作中坚持认为,高岗是中共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毛泽东为摆脱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采取的一种策略。认为,高岗联盟的提法根本不成立,甚至荒唐,所谓的联盟与集团,完全是强加的。[33]有学者明确提出,“有关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是否存在等问题,仍可以继续讨论。”[34]

  四、关于高饶事件的揭露处理和后果影响问题

  1980319,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表示:揭露高岗的问题没有错。至于是不是叫路线斗争,还可以研究。高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所以反对高岗的斗争还要肯定。高岗问题处理得比较宽。当时没有伤害什么人,还有意识地保护了一批干部。总之,高岗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现在看,处理得也是正确的。[35]

  研究者普遍认为,对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阴谋活动进行揭露、斗争和处理是完全正确而必要的,对高、饶问题组织上的处理比较成功。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他们的问题也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整个揭露处理的全过程来看,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有学者指出,当时“侧重了组织处理,而对一些理论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实际上确认了刘少奇犯有“右倾错误”,以致在“文化大革命”中,“高岗攻击刘少奇的‘炮弹’被后来者又重新搬出来使用”[36]。还有学者认为,对高饶问题的揭露处理,“从事后总结经验的角度看,如果当时头脑更冷静一些,考虑得更周到一些,工作做得更细一些,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37]

  更有部分学者认定,“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他们的问题也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的断定与历史事实不符。[38]因为1955321,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对于高岗、饶漱石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还是“无情斗争”的问题,明确指出:“既然这个反党联盟已经有系统地进行分裂党、颠覆党中央的活动,已经暴露出他们的目的就在于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从而按照他们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观点来改造党和国家,而且他们的阴谋如果得逞,前途就是亡党亡国,既然如此,他们的错误性质还能算是党内的一般性质的错误吗?尤其像高岗那样,在党已经揭露了他的全部阴谋的时候,还公然采取与党对抗的自杀手段,当然就不是别的,而只是一个最可耻的叛徒!”[39]

  由陈晓农编纂的《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谈了陈伯达晚年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看法,陈伯达称:“高饶事件是解放以后第一次党中央内部的斗争,这件事处理得并不好。因为高岗只是反对刘少奇同志个人,并不反对毛主席。这件事应该作为党内矛盾来处理,不应该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不应当把反对某一个领导同志当成反党。实际上这件事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以后动不动就把党内问题当作敌我问题来处理。”[40]

  有研究者认为[41],毛泽东提出搞一个增强党的团结的文件时并未建议召开中央全会,后来毛泽东建议开一次中央全会,又明确交待不要对任何人开展批评。这说明,毛泽东的基本意图是“保‘高’过关”。同时,毛泽东要刘少奇在全会上作检讨以求得全局的政治平衡。由刘少奇主持的七届四中全会总体上是按毛泽东事先的指示进行的,但是四中全会结束后,中央书记处决定立即分别召开高岗、饶漱石问题座谈会,对证有关反对刘少奇、周恩来活动的事实,改变了毛泽东原来不让搞对质、不加深究的指示。是什么缘故促使毛泽东改变初衷了呢?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周恩来同志在关于高岗问题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1954225)。

  []陈威、陈诗惠:《试论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的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82年第4期。

  []刘晶芳、曹普:《二○○四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聂家华、刘兴豪、杨树标:《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⑦]刘晶芳 、曹普:《二○○四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⑧]戴茂林、赵晓光:《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⑨]张树新、费迅、姚天皎:《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⑩]赵晓光:《“高饶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时报》2005420日。

  [11]聂家华、刘兴豪、杨树标:《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2]张素峰 兰文飞:《一封被认为是“高饶事件”导火线的匿名信》,《学习时报》网络版,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4-05/31/content_5576010.htm

  [13]萧一平:《关于东北一党员信的来龙去脉》,《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249页。

  [15]戴茂林、赵晓光:《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6]《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398页。

  [17]何祚康编译《毛泽东谈高岗事件》,《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18]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20]马畏安:《权力巅峰的迷津——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21]张聿温:《死亡联盟——高饶事件始末》,北京出版社2004版,第529531页。

  [22]张树新、费迅、姚天皎:《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23]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380页。

  [24]《俄罗斯历史学家、汉学家塞格·冈察洛夫对科瓦廖夫的专访》,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英文版,1992年第12期。

  [25]师哲口述、李海文整理《毛泽东访苏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版。

  [26]赵家梁口述、张晓霁整理《对〈毛泽东谈高岗事件〉一文的几点意见》,《百年潮》2002年第3期。

  [27]﹝俄﹞列多夫斯基:《高岗、饶漱石事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1990年版。

  [2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398页。

  [29]张树新、费迅、姚天皎:《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30]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续),《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31]张树新、费迅、姚天皎:《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32]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续),《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33]﹝俄﹞列多夫斯基:《高岗、饶漱石事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1990年版。

  [34]栾景河:《中共中央是如何向苏共中央通报高岗事件的》,http://www.cnru.org.cn/spring/2001/2004328170057.htm

  [3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36]聂家华、刘兴豪、杨树标:《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7]范守信:《一则重大历史事实的考证--高、饶分裂党的阴谋是何时被揭露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38]戴茂林、赵晓光:《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129页。

  [40]陈晓农编《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20121页。

  [41]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http://www.lsfyw.net/Article/Class45/Class47/200508/3893_2.html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