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 文严:《伟大转折的历史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文献综述》,《党的文献》1988年第6期。
[④]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⑧]《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⑨]《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⑩]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于光远、王恩茂、任仲夷、李德生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1~562页。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传华主编:《拨乱反正》,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王洪模等:《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9]王洪模、苏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陈述:《中国建设新道路的开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李艳:《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22]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张树军、高新民:《共和国年轮·1978》,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张湛彬:《划时代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湛彬:《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8]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29]汤应武:《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1]李安增、王立胜:《1976~1982年中国当代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2]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本书编写组编《三中全会以来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4]陈雪薇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5]谢春涛主编:《改变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重大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陈理、王骏主编:《伟大的转折(1978~1998)》,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海清文编:《百名中外人士评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38]黄修荣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改革开放风云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9]龙平平、刘金田、高屹主编:《二十年重大决策备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 1988年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理论与改革——青岛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选》(内部发行),1998年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世纪丰碑——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1999年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编辑、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
[41]韩钢:《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百年潮》1997年第4期。
[42]朱佳木:《胡乔木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43]朱佳木:《胡乔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程中原:《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主题报告”的形成过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6期。
[4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5]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6]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49]《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0]黄克白:《目前中国两个前途的严重较量》,http//economy.guoxue.com /article.php/12627.
[51]该书指出:“在这次全会后,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胡耀邦不久被任命为秘书长,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但是就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93页)
[5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6页。
[53] 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两次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54]雷国珍:《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标志》,《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55]雷国珍:《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标志》,《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56]龚育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1页。
[57]石仲泉:《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理论月刊》1998年第2期。
[58]逄先知、冷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
[5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第145、203页;汪青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初步确立》,《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徐荣梅、于学江、徐文学:《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60]茅生荣:《关于邓小平理论起点的几个问题——兼与吕书正博士商榷》,《探索》2000年第1期。
[61]冷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学习》2000年第2期。
[62]谢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6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882年版,第768页。
[64]最近的论文主要有张金才的《论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覃采萍的《中共在徘徊中前进时期为伟大转折所做的理论准备》,均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5]《胡绳全书》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0、591、595页。
[6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叶剑英在推动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中的贡献》,《人民日报》2007年4月28日。
[67] 1994年11月21日,胡绳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68]龚育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1期。
[6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