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李正华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对这种密切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确立。

  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观点是目前的主导认识。龚育之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因为这次会议标志着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开始,标志着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因而也是反映这个历史过程并指导这个历史过程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开始。[56]石仲泉[57]、逄先知、冷溶[58]等及学界大多数人也都持此种看法。

  有的研究者认为1975年在邓小平指导和影响下形成的三个著名文件及邓小平的一些讲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宣告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及其指导地位的初步确立。[59]有的认为,“邓小平理论的起点,是邓小平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以提出或强调毛泽东思想某些规定性的方式来体现的、有邓小平个性特点的思想理论活动,因此,它的出现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60]有的虽未明确支持此说,但承认1975年全面整顿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1975年整顿是邓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开端。”[61]

  上述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从各自论证的情况看,第二种观点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论证。

  近来,又有人发表文章,认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始,中国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是一条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62]这是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原则问题,由于它以三中全会作为标志性事件,直接影响到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

  (四)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年的评价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两年历史的评价有两种观点。1981年通过的《历史决议》认为是“徘徊中前进”[63]的两年,认为这两年的历史虽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看是前进的。邓小平也认为没有那两年准备,就不可能有三中全会取得的伟大成绩。许多研究者赞同并以事实论证了这一观点,指出客观地评价这两年的历史,不存在为华国锋等人评功摆好的问题 [64]。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年是“两年徘徊”时期。[65]这两种观点在起草《历史决议》时就存在,现在也有将这两年党和国家的工作分别表述的,认为党的工作是在“徘徊中前进”,国家的各项工作是“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66]

  (五)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位

  《历史决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等都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新时期历史的起点、转折点。

  1994年,胡绳提议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把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分为三中全会以前和以后两个大时期。[67]胡绳的观点在党史界、理论界引起广泛兴趣。龚育之多次撰文赞同胡绳的观点,认为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68]

  不同意此说的认为应以197610月粉碎四人帮作为新时期党史、国史的起点,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把197610月以后的这段历史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69]少教科书、著作也把1976年粉碎四人帮作为新时期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九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从197610月写起的。但其结束语中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2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可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9年,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13年。[70]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当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成熟。

  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已整理、出版了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档案,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档案材料未见公布,发掘这些档案材料,是深化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宽思路,要注意加强对包括华国锋在内的其他历史人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发挥作用的研究,准确把握、正确处理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各自和共同发挥作用的关系,不能忽视当时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起到的实际作用。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一是要深化对全会前的工作会议背景与过程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对华国锋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系的研究;三是要不断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文严:《伟大转折的历史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文献综述》,《党的文献》1988年第6期。

  []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于光远、王恩茂、任仲夷、李德生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1562页。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传华主编:《拨乱反正》,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王洪模等:《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9]王洪模、苏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陈述:《中国建设新道路的开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李艳:《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22]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张树军、高新民:《共和国年轮·1978》,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张湛彬:《划时代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湛彬:《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8]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29]汤应武:《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0]李永丰:《改革的轨迹从三中全会到十六大》,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安增、王立胜:《19761982年中国当代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2]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本书编写组编《三中全会以来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4]陈雪薇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5]谢春涛主编:《改变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重大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陈理、王骏主编:《伟大的转折19781998》,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海清文编:《百名中外人士评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38]黄修荣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改革开放风云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9]龙平平刘金田、高屹主编:《二十年重大决策备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 1988年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理论与改革——青岛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选》(内部发行),1998年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世纪丰碑——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1999年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编辑、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

  [41]韩钢:《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百年潮》1997年第4期。

  [42]朱佳木:《胡乔木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43]朱佳木:《胡乔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程中原:《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主题报告的形成过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6期。

  [4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5]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6]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49]《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0]黄克白:《目前中国两个前途的严重较量》,http//economy.guoxue.com /article.php/12627.

  [51]该书指出:在这次全会后,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胡耀邦不久被任命为秘书长,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但是就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93页)

  [5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6页。

  [53] 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两次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54]雷国珍:《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标志》,《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55]雷国珍:《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标志》,《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56]龚育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1页。

  [57]石仲泉:《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理论月刊》1998年第2期。

  [58]逄先知、冷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

  [5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第145203页;汪青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初步确立》,《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徐荣梅、于学江、徐文学:《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60]茅生荣:《关于邓小平理论起点的几个问题——兼与吕书正博士商榷》,《探索》2000年第1期。

  [61]冷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学习》2000年第2期。

  [62]谢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6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882年版,第768页。

  [64]最近的论文主要有张金才的《论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覃采萍的《中共在徘徊中前进时期为伟大转折所做的理论准备》,均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5]《胡绳全书》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0591595页。

  [6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叶剑英在推动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中的贡献》,《人民日报》2007428

  [67] 19941121,胡绳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68]龚育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1期。

  [6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