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如何看待两个30年的经济成就与差距
发布时间: 2009-11-06    作者:卫兴华    来源:新华社 2009-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60年的岁月。这是不平凡的60年,既经历了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经历了后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总结。
  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请他就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以及总计60年的发展成就和得失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经济进一步前行做出展望。
  改革开放前30年: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记者:我们该如何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发展成就与经验?
  卫兴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前30年和后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应当肯定,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后30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尽管改革开放前在理论和实践中犯过“左”的错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造成了损失,但是不容否定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苦大众扬眉吐气。工人不再受中外资本家的压迫,即使在民族资本的企业中,工人有权对资方进行监督,要求资方遵纪守法,不能随意剥削和解雇工人。贫苦农民也摆脱了地主的剥削。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取消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三千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工人与贫苦农民群众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空前提高,焕发出生产劳动的巨大积极性与创造性,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在经过长期的日军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经过三年,我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并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在前30年中,我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事业获得旧中国无法比拟的快速发展。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不过15.8万吨,生铁25万吨,原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和手工业占绝大部分比重。我们造不出一辆汽车,造不出一辆拖拉机,更造不出一辆坦克和飞机。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在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的国际环境下,主要靠自力更生和部分靠国际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发展与改善,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机械,增加农村用电和化肥农药,改进耕作制度与方法,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显著发展。从粮棉产量来看,1978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1.7倍和3.9倍。我国的工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拖拉机工业等。其它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增加。全国工业企业达到35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的25倍。1952-1978年,工业发展年均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处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列。
  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以及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也获得成功。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记者: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错误和发生的问题,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卫兴华:不可否认,改革前30年中,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中 ,出现过“左”的错误,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1957年开始,政治上的‘左’导致1958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7页)。二是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宣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种“荒谬的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停滞的状态”(同上,第228页)。总之,大跃进、刮共产风、追求“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公有制、搞人民公社化、文革10年“四人帮”的破坏,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与“左”的错误有关。而且,将近10年,经济没有增长。从统计资料来看,以1952年的国民收入为100,1959年为202.1,而1968年反降为200.4。因为“大跃进”后的调整期即1960-1962年和“文革”中的1967-1968年,共5年的经济增长为幅度较大的负数。如果没有这种失误,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可达8%以上。我国经济总量可以增加一倍。同时也可看到,由于我国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再加上后来搞“左”的一套,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全国特别在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夕,还存在大量温饱没有解决的贫困人口。
  另外,改革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使企业缺少活力,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前期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生产力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完全否定和批判它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弊端主要是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和自主钱,因而缺少生机盎然的活力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这种弊端的体制性原因,就是陈云同志1979年所提出的: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而没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与前述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是不同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应当如何正确把握?
  卫兴华:需要正确看待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前30年中成就与失误的关系。既不应通过突出和放大失误的消极后果否定前30年重大成就,甚至将前30年妖魔化;也不应只强调成就而讳言失误,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失误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和经济政治的损失。
  另一个方面是前30年和后30年的关系。要看到前30年的发展为后30年成就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独立自主高度统一的新中国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国有企业为我国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国有企业在前30年的发展中,利润率是相当高的,而利润和折旧费却要全部上交。它为国家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设施,都为改革以来新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搭便车所利用;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诸如职工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事业,全由国企负担,竭泽而渔的传统体制并未给企业留下保障基金。再者,税负不公平使国企负担畸重。对“三资”企业长期实行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也有照顾。致使国有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改革以来,国企的绝对数大幅下降,大量国有资产合法或非法地流入私人手中,达万亿元以上。这也是国有经济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付出的成本。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与发展,是以前30年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同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改革前建立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为基础的。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验
  记者: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巨大的成就,并评析一下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验。
  卫兴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倍。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近3300美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温饱不足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左右(按人均年收入286元标准计算。若按2009年贫困标准提高为1067元,则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人均20元左右)增加到2178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8%增长到7.9%,由占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1000亿美元以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预计近年内可以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以上。韩国在今年8月14日公布的对20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评价中,美国得分为69.15分,居第一位,中国为54.73分,居第二位。以下分别为日、德、法等国。别国对我国的评价,不应作为依据,但也可以做一定的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增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货币追求商品变为商品追求货币,社会主义“短缺经济”论消失了。人们所追求的商品档次在不断提高,由追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追求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再到不断更新的电脑、汽车、住房、别墅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济实践和生活实际表明:一方面,新中国建立后的近30年发展,为后30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成就,又远远超过前30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新中国走过了60个春秋。如果总计60年的发展成就,那就会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基数很薄弱,而60年的发展又很迅速。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年均增长8.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加77倍。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足1%,2008年上升为8.4%。60年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8年与1952年相比,由8.6亿元(人均1.6元),增加到近21.8万亿元(人均16407元)。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950年只有1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2266倍。与1949年相比,2008年,我国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原煤由0.32亿吨增长到近28亿吨,增长86倍以上。发电量增长805倍;公路里程增长45倍以上(达37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2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以上,增长近3倍。
  从农业生产的发展看,2008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达到52871吨,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增长15.9倍,达到749万吨,人均产量增长5.9倍。
  从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看,60年来,我国的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
  目前,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已居世界第一位。居第一位的主要工业品中,有钢(解放初期居26位)、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发电量由原居第25位上升到第2位,原油产量由原居第27位上升到第5位。已居第一位的主要农业品有: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我国的产业结构已逐步改善。从1952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51%下降到11.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到48.6%,“第三产业”由28.2%上升为40.1%。这既反映了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6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上。新中国建立初期,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开支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为80%,农村居民高达90%以上,2008年分别降到37.9%和43.7%。
  新中国60年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迈进。
  60年的发展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60年的辉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获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又是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中取得的。
   中国要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需重视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记者: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缺失?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我国在经济上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并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需要重视处理好哪几方面问题?
  卫兴华: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7.2%,如按人均GDP计算差距就更为悬殊,还不到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十分之一。应客观地看到这种差距,并团结和调动我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不断缩小并最后消除差距。
  还应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和生态的重大代价,付出了能源和资源过多消耗的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亟需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30年来,既有成功的经验,这是主要的;也有值得反思的缺失。例如:大量国有资产非正常流失,化公为私;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出现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的三难问题;出现官商勾结损害国家和工农弱势群体利益的现象等。新的中央领导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难点很多的复杂的过程。
  新中国60年来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实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距离大为缩短。今后,我国不必也不再需要追求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即使年均增长8-9%,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末,我国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在经济上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并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需要重视处理好几方面问题。首先,应通过科学改革,把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真正搞好搞活,这是我国一直宣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重视发挥改革的双层作用,使之既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成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手段。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大大发展,其产值和GDP已占大半的条件下,怎样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落到实处,增强其作用,是一个应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应注意目前所有制结构正向私有制为主体转变的发展趋势。
  其次,要通过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扭转前一时期“重资轻劳”的倾向。
  再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认识。判断改革、发展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也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即道义标准。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本质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标准;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邓小平所讲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也是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不能只重生产力标准而忽视价值标准。不能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坚持两个标准的统一,有利于缓解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