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理想社会探求的里程碑——和谐社会联想
发布时间: 2010-03-03    作者:金春明    来源:《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2010-03-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人类探求理想社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建党28周年的著名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公认的新中国建国纲领的重要文献中,毛泽东特别谈到"世界大同"的问题。他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王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②这就是说,毛泽东当时已经站在探求人类理想社会的高度,自觉地把新中国的建立,看做是达到"世界大同"最高目标的一个过渡阶段。

  ①转引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1-4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大改造,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其中很多举措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如有数亿农民参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打破封建牢笼、解放妇女的《婚姻法》,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法》,以及消灭妓院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和实行等。中国妇女从"三从四德"的社会最底层到成为整个中国的"半边天";从"东亚病夫"的"弱女子"到出现女排、女乒、女羽和女子跳水队等中国的骄傲,她们的全球辉煌,成为展示中国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中国早已不是文盲充斥气群众愚昧的文化落后国度。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贯彻实施,青壮年文盲己经基本消灭,大学生己不再是社会"珍稀动物"、凤毛麟角,全国每年仅新招收的大学生已达到500万人,在校大学生超千万人早已是事实。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不过,回顾新中国成立58年探求理想社会的历程,道路并不平坦,历尽曲折、挫折和歧途,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有沉痛的教训110特别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自认为抓到了中国的特点、充分发挥亿万人民创造性的大举措,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实际上既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给中国探求理想社会事业造成的损害是灾难性的。之所以会出现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理论探索的角度看,毛泽东对革命导师某些设想和原理的误解,特别是他本人受中国几千年小农平均主义浓重历史遗痕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从毛泽东对人民公社构成和设想的多次谈话,1958年12月中央武昌会议上印发《张鲁传》的说明,特别是1966年"五七指示"中他所憧憬的理想社会轮廓的描述中,都显示出他希望在中国建立的那种理想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小生产者的空想国。毛泽东自以为发现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世界,而实际上却陷入了一个"左"倾空想的带有浓重历史遗痕的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模式之中。

  探索难免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绝不应该白花。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①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历史补偿的最集中表现,就是终于找到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成为全球正在上升的耀眼明星。

  毛泽东是伟大的但也难以逃脱他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决突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重新在全党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邓小平尊重实际,尊重实践,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尊重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1. 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2. 藏区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
    3. 共建活力中国 共享和谐社会
    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
    5. 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6.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协商
    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9.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10. 社科网:主流意识形态利益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