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崭新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完整的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又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它本身必然是与时俱进地不断总结提升实践经验,使理论本身逐渐完备化、完善化的长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①而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也就是不断探求和逐步实现理想社会的长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的确立,从探求理想社会的角度看,是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理想、社会基本模式和特征的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人类探求理想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登上一个重大的新的台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说"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同时强调"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②这是一个有着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关于理想社会认识的崭新理念。它同我们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念是有本质上的重大区别的。
众所周知,在20年"左"倾统治的时期,在我们党内占支配地位的是所谓"斗争哲学",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那个年代里,流行的口号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修","八亿人不斗行吗"7如此等等。在那个年代,和谐、法治、友爱、亲情等词汇都成为了一种禁忌。因为被定义为现代修正主义标准的,就是所谓"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同"和"字沾边就令人感到危险。很多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长期在中央工作、有相当影响的部门负责人,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严重的国内经济困难,向中央建议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是否可以适当缓和一点,对亚非拉各国的援助是否可以减少一点,结果被扣上"三和一少"("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拔高为"三降一灭")的大帽子,成了修正主义的典型而被批判。那时确有谈"和"色变的社会氛围。这种斗争哲学发挥的顶点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在古今中外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正是这些探求中严重失误的惨痛经历,促使人们认真反思和深入总结。于是,才能跳出旧理念的牢笼,才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明确提出和确立,使对理想社会的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批判"斗争哲学"的基础上强调提出和谐,是否会走到否认矛盾、否认斗争的另一个极端呢?我认为是不会的,因为和谐同矛盾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和谐社会正是通过妥善处理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多种矛盾而达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有新的矛盾产生,需要继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又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美实现。所以,和谐是立足于正确解决社会矛盾和现实基础之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长过程。
胡锦涛在上述答俄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和谐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目前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比如:就业压力很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等等。我们将在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①这就是说,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重点,正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小农空想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的浓重历史烙印,把对理想社会的探求重新安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向前。
五
十多年前,我在一篇题为《当前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特殊意义》的文章中,写下了个人的一点看法。今日读来感到尚未过时,故录于下: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民族和国家并不是齐步共进的,总会有一两个民族被客观发展需要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前列。就以近代为例,先是法兰西被推到前列,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接着是英国处于产业革命的先锋地位,一度执世界工业之牛耳。然后是德国和日本的紧赶急追。而到20世纪,美国则跃居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大国。俄罗斯则由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开路先锋。处于20世纪之末的中国,无疑处于为人类社会发展开拓新路的地位。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造成的。
人类社会发展前列的地位是光荣的,同时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客观形势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求这个民族有更高的理论思维,以便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辨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站在科学的最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列,担任开拓新路的庄严历史使命,就更需要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
①引自《光明日报》2007年3月26日。
②参见拙作《当前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特殊意义》,载《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8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今日中国最迫切需要的理论新思维。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它、领会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