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根植于本土文化沃土上的特色管理
发布时间: 2010-03-16    作者:青岛港集团管理创新调研组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3-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青岛港特色管理创新初探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一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便可能产生一批根植于当地文化、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一定也创造了各有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式,国有特大型企业青岛港颇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为此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入研究、总结这些创新案例和成功实践,对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我国科学的管理理论模式和完善管理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岛港特色管理的价值体系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有一个著名论断,即: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青岛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成效,为青岛港特色管理模式的科学价值提供了最佳注解。在我国沿海十几个大中型港口中,青岛港的陆向腹地条件并不是最有优势的,与其相距不远的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以及俄罗斯的海参崴港,韩国的釜山港,日本的横滨港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青岛港屡屡创造的发展奇迹却不得不令同行刮目相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青岛港年吞吐量仅有79万吨。而目前,它的年吞吐量已超过3亿吨,跃升为世界第七大港,同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石进口基地、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基地、最大的集装箱冷藏物流基地和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的重要进口基地。

  在我国数千家大中型企业中,青岛港也不是“轻装上阵”的国有企业。1988年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时,它同样面临着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向哪里走的三大难题。但青岛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管理创新,不仅兑现了“不让一位员工下岗”的庄严承诺,而且创造了21年职工增长工资31次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20多年来,青岛港共为国家上缴各种税费15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0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

  关于青岛港的成功经验,专家学者、企业界同行和媒体记者实地考察后,大多认为它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是其企业管理中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注重把传统伦理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山东本土文化与国外先进管理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的根植于本土文化沃土、极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以“五爱”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构筑了青岛港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的基本导向,也奠定了青岛港特色管理的群众基础。多年来,以常德传为班长的青岛港管理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持之以恒地加强全港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多种形式地开展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港口、爱人民”为内容的“五爱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五爱教育各有自己的中心主题:爱党就是“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爱国,就是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当好祖国母亲的孝子”;爱社会主义就是“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港口就是“把青岛港当作自己的家来看护和建设”;爱人民就是“把员工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爱护、关心和照顾”。可以说,“五爱”已成为当代青岛港人的行为准则,是青岛港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青岛港人形成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明确了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主旨的企业使命,打造了以“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为主旨的青岛港精神。这些共同构建了青岛港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信仰、责任、发展、造福、以人为本、自强不息、苦练内功、继承创新,是青岛港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来青岛港考察过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些核心理念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理念决定着青岛港管理团队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问题、进行组织沟通的各项行动,并且已转化为整个企业的内在一致性行为,成为青岛港企业生命体的核心元素和“全息基因”。

  正是源于这一企业管理价值追求的源动力,使青岛港在2008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面对全球货运量急剧下滑的严峻局面,依然有勇气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增长指标不动摇,坚持造福职工不动摇”的工作目标。事实证明,通过全体青岛港人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港口生产普遍下滑的形势下仍然实现了逆势发展,其中,2008年港口生产同比增长13.3%,2009年同比增长5.1%。不仅如此,包括9500多名农民工兄弟在内的24000多名员工没有一人下岗,而且积极扩大就业,为国家分忧解难,还新招了近千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更令同行叹服的是,2009年,该港进行了实行局长负责制21年来的第31次增资改革,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约10%,其中,农民工收入同比增长约16%。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青岛港人自豪地挺起了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