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编写组    来源:国史网 2010-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1.艰苦奋斗,创业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

  建国初期,气象探测网点十分稀疏,专业人才奇缺,预报业务极其薄弱,气象服务单一,不适应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台站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迅速进行恢复和建设。按照“建设、统一、服务”的方针,到1957年全国建成气象台站1647个。逐步建立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一五”期末,探空站达到69个,高空测风站65个。初步建成了气象通信网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先后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室,建立了天气预报与气候资料业务。1953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签署转建命令,明确气象工作“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6月1日起,在报纸、电台上公开发布天气预报。1958年全国气象会议提出了“依靠全党全民办气象,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组成全国气象服务网”的工作方针。首次提出以农业服务为重点,从此,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开始发展。同时,在海洋、水库、江河防汛、森林火险等专业领域也相继开展了服务。这一阶段气象教育培训快速发展。1950年开始,在北京和各大军区设立了气象训练队,培训了大量气象人员。1953年12月经政务院批准,“气象干部学校”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气象人才的学校。这一时期培训的气象人员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阶段特别是1958年以前指导思想正确,事业发展健康,工作扎实,为后来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经受干扰,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在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缩短战线”,将民航、盐业、海洋气象台站移交相关部门管理,将“三个为主”的技术原则上升为一项政治原则推行。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使与国际上本已缩小的差距拉大。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 711、713天气雷达网开始建设并初具规模,气象卫星事业也开始起步,卫星云图在气象台站广泛应用,气象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预报发展、数值预报起步,气象事业在一些领域仍然得到发展。世界气象组织(WMO)1972年2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为唯一合法代表,中国在WMO的席位得到恢复。70年代中期前后,各地气象院校也相继恢复或新建。

  3.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气象部门实施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把主要精力用到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上来。30年来,气象部门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气象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气象服务贡献突出,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时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拨乱反正,调整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

  这一阶段是气象部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进改革开放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气象部门在思想上、组织上、业务上开展了拨乱反正,端正了业务指导思想,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平反了冤假错案,落实了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改革了领导管理体制,制定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率先实行对外开放,为新时期气象部门改革开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80年1月,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气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移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气象部门一直抓住这两个重点不动摇,取得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功。1983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气象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为气象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气象业务技术骨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顺利实现新老干部交替。1984年初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通过了《建国以来气象工作基本经验总结》,进一步统一了思想。通过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建成适合我国特点、布局合理、协调发展、比较现代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现代化蓝图。这一阶段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起步作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2)推进改革,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这一阶段,气象部门全面实施《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千方百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重点推进事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气象部门改革力度大、事业发展势头好、效益高的重要阶段。1988年9月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气象卫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气象事业的高科技水平。继711、713天气雷达之后,1985年又研制出了714(波长10厘米)天气雷达,并陆续在全国布点。中期数值预报投入业务运行。一方面使用了国产银河巨型机,同时还引进美国的CYBER962和CYBER992巨型机。省与省以下气象现代化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展开。区域气象中心相继成立。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提上日程,1986年国家气候委员会成立,1990年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成立,开始了我国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策的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这一阶段开展的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标志着气象事业结构开始向多元结构转变。1990年1月,首次明确提出了专业、人才、队伍、投资“四个结构调整”,并积极探索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这一阶段,相继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3)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这一阶段,气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立了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气象事业结构向基本业务、科技服务、经营实体的“三大块”转变。1991年制定了气象事业发展30年《纲要》和10年《规划》,再展气象现代化宏伟蓝图,并积极争取新上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工程、气象卫星工程、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工程、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等一批现代化骨干项目,大大推动了气象现代化的进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建设进展顺利。第二代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球谱模式(T63和T106)以及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先后投入业务运行。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发射成功。这一阶段,还加强了气象法规建设,1994年8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颁布实施, 199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诞生。第三次、第四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提出了“两个首位一个重点”,及“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这一阶段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整个气象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

  (4)统筹兼顾,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这一阶段,《气象法》正式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气象事业依法发展得到加强。气象业务、服务、科研领域进一步拓展,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好势头。新世纪之初,开展了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2007年提出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新思路,明确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是根本,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是核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基础,信息和科技系统是保障。这一阶段,适应国内外形势需要,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全面要求。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对气象防灾减灾作了全面部署。中国气象局把气象灾害的防御作为重中之重予以加强。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开展合作,逐步形成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气候变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全国气象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任务。这一阶段还进一步加强了气象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工作。加强了气象文化和基层台站建设。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主要成就

    1. 我国气象事业走向成熟
    2.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安全福祉
    3. 世界气象日气象局局长致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