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启示
(一)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在现代化转型初期,基本问题是国家能否通过政权建设建立起一个可以深入到农村基层社 会的组织体系,能够从农村有效抽取用于现代化事业的资源。新中国把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在乡 镇一级,使政权真正有效地延伸到了县与村,加强了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 废除保甲制、剿匪反霸等,尤其是通过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 度,清除了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和宗族势力,农民成为政权的主人,从而为新政权在农村基层的 建立奠定了扎实的民主基础。
(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要建设好,核心是农 村基层民主。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的思想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通过发扬民主、发动群众,唤醒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 识,切切实实地培养了他们的民主观念和政治热情,增强了农民对国家政权的自豪感与认同 感。此后全国基层选举的胜利完成,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村民主建政工作的发展。农民通过民主选 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权力。农民不仅可以在乡镇政府中担任职务,还可以参 加乡镇政权的各种辅助性工作,参加各种群众性的组织,如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合作社、民主 团体等。在人民民主的建政原则下,农民还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随时撤换自己所选出的代表,通过 社会团体、各种会议等指出政府机关工作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这一时期人民民主的充分实 现,不仅加强和改善了农村基层政权,而且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成功实践。
(三)农村基层政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权的 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还是在合 作化运动中,始终重视农村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建设。党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发动整党整风运动 和加强监督机制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通过组织干部学习经济知识、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来提高执 政能力。例如,县区一级机关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干部深入乡村帮助指导工作,并通过冬学、夜 校或短期训练班培养乡村干部。中共中央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下村深入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 同劳动,以克服干部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这些对于加强乡镇干部队 伍的执政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引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日报》1949年9月30日,第2版。
[2]《北平市人民政府明令废除伪保甲制》,《人民日报》1949年4月12日,第2版。
[3]陈益元:《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版,第76页。
[4]《浙江苏南大部地区基层政权初步改造为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人民日报》1950年8月12日,第2版。
[5]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9页。
[6]《农民协会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50年7月16日,第1版。
[7]《关于人民民主建政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9月12日,第1版。
[8]《全国民主建政成就巨大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准备了充分条件》,《人民日报》1953年3月1日,第1版。
[9]《邓小平同志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报告全国基层选举胜利完成》,《人民日报》1954年6月20日,第1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1954年9月21日,第2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日报》1954年9月30 日,第2版。
[12]《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决议》,《人民日报》1954年1月13日,第3版。
[1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7页。
[14]《党在农村基层组织有很大发展有力领导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增产运动》,《人民日报》1955年1月 8日,第1版。
[15]《四川省绵阳县塘泛乡怎样依靠支部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日报》1955年2月24日,第3版。
[责任编辑:郑珺 ]
[作者简介] 江燕,讲师,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