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法制建设史
公开审判 助司法为民
发布时间: 2010-03-17    作者:白龙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3-17
  字体:(     ) 关闭窗口

  进一步加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力度,促进司法公正、增进司法透明,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3月,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政法委员会提出的司法改革任务,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这是继“二五”改革纲要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又一个综合性改革文件,提出了五个方面共30项改革措施。随后下发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30项改革措施进行分解,保证“三五”改革纲要的贯彻落实。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改革任务取得了重要突破,已完成12项牵头改革任务中的5项,包括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和完善执行制度,其余7项改革任务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说。

  

  促进司法公正

  ●完善诉讼程序、证据制度、审判组织,统一法律适用

  “我们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今天在北京通过远程视频对你进行提讯。你听清楚了吗?”今年3月1日,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通过全国法院系统现有的远程视频资源,一审被判死刑的被告人宋某正在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

  作为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从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统一死刑案件裁判标准,完善死刑二审开庭程序,保证了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近年来,量刑公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促进司法公正,量刑规范化改革必不可少。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自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的120多家法院对上述两个文件进行试点。

  在程序正义、证据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完善证据制度也是推动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在已出台的民事证据规则的基础上,“三五”改革纲要要求完善刑事证据制度,制定刑事证据审查规则,统一证据采信标准;建立健全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和保护制度,明确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和程序。

  审判组织是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者。今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对合议庭的组成、成员的职责、考评机制、免责情形等作出规范,并要求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

  此外,在加强法律统一适用,保证裁判统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在审判工作中加强法律统一适用的若干规定,目前正在修改完善,有望今年出台。

  增进司法透明

  ●从立案公开、庭审公开等六个方面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3月4日,“北京法院直播网”上可以看到房山区、丰台区等多个基层法院的直播现场。“公开审判”这个看得见的方式,是维护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强化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三项原则,推出了一系列审判公开方面的便民措施。

  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又于去年12月发布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公开范围,拓宽了司法公开渠道,从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等六个方面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公开”成为增进司法透明的重要平台。去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面向社会开通了“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目前,通过该平台可查询617万个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涵盖了除军事法院外的全国法院2007年1月1日以来新收及此前未结的执行案件。在河南省法院系统,自去年7月,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提出全省三级法院的裁判文书要上网公布的要求之后,目前三级法院共有44710份裁判文书上网,上网率为95.40%。

  “互联网扩大了法院公开审判的方式,维护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节约了诉讼成本。目前,很多法院都实现了从立案到庭审再到执行的全过程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张根大介绍。

  落实司法为民

  ●完善司法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民意沟通等制度

  “为人民司法”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之一。在上一轮司法改革中,落实司法为民是其重要内容。新一轮改革延续了重视司法为民的工作思路。

  据了解,2001年以来,我国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均在400万件以上,刑事案件中约有80%的受害人或其家属得不到赔偿,很多刑事被害人陷入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对他们进行救助,是司法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一环。2009年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法院共发放救助金4355万余元,1830余名刑事被害人得到了救助。

  除司法救助制度之外,司法为民还体现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健全上。案多人少,诉讼量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各级法院的难题,各地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培育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大民调”网络、行政争议协调处理机制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了法院受案数量的下降,基层组织承担了部分调解纠纷的功能。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去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下一步,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将是改革重点。

  民意沟通表达机制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4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通公民走进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感受法治氛围。这项活动缘于2009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设立法院开放日。

    1. 以习近平改革方法论思想为指导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地生根
    2.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国家
    3. 用好“四个三”工作方法 打牢司法体制改革的思想政治基础
    4.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
    5. 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
    6.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7. 季卫东: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评价尺度
    8.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9. 当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探路者实干家
    10. 李林、熊秋红: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