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同时具有的西方文化谱系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时具有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价值。从文化的地域、民族、历史传承等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谱系关系和“家族相似性”,与中国的特有文化传统相比,确实是一种异体、异质的文化,二者之间似有太多、太大的差异。但是,正如许多西方学者所注意到的,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外来的理论体系自“五四”之后仅经过二十多年就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产生了几个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这不能仅止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单向度认识,需要特别注意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层面上的一些相合、相通表现,而恰恰是后一点所产生的作用、价值具有更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其二,中华民族有着引以为豪的悠久、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文化不再需要更一步的转换、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承担着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而且还担当和肩负着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
其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并不对立,同样可以转化和内化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增补新的、现实的活力。这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又一特殊而重要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实现和展示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贴切表述。而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悠久历史传统的代代传承。其中,文化认同是其最深刻而内在的根基。
记者:您谈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以文化认同的重建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底蕴?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作用之一就是建构和强化文化认同,且以文化认同推进和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认同。所以,在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中国现代文化认同的推进和提升,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高度上实现民族文化及文化认同的全新构建和全力推进。为此,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意蕴,以文化认同的思维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其意义和实现过程会更加有效和顺利。
其一,以文化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应有政治地位与内在价值。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与途径时,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将目光和方向聚焦于政治认同的层面,仅重视大众化的政治意义。这样做本没什么错,但由此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所具有的基础和内在蕴意,甚至认为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层次,似有降低和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之嫌,就明显有失偏颇。
其二,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认同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重塑信仰、再聚人心、强化认同等方面的文化凝聚力作用。时下,人们对中国社会的精神状况有着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社会分裂等等感叹。这些说法尽管有点耸人听闻,但也不能不承认这些现象或多或少、或普遍或有限的存在与盛行,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在认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特别看到,现实社会存在的信仰崩塌、诚信缺失、道德危机、价值混乱等各种精神乱象,其实都是文化本身乃至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是现实中国文化在各方面存在内容空洞、影响乏力、作用软化的直接反映。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对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共识达成和人心凝聚。尽管当今中国社会的众多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精神或文化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更不能就直接定为文化或精神的因素。但是,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及其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与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地位与作用的思维角度进行剖析,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应在以精神为特色的文化现象中找寻根源和解决办法。由此,对社会的心理重建、精神重建、道德重建、价值重建等问题的破解在根本上就聚焦为一个文化问题。需要以文化重建带动整个社会的心理、精神的重新建构,用文化认同带领社会各方面认同的跟进和提升。再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造、创新的过程,是特定时代环境和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不断冲撞与整合的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民主法治、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基本思想与价值内容,都应与现今中国现代文化认同的建构的目标与追求统摄起来,贯穿、渗透、融化到民族文化重建的灵魂深处,且跳出或彻底从空洞、乏味、说教式的政治宣传中脱胎换骨,建构起既具普适性、又具民族性、更具时代性的新型中国文化形态。
当今中国正处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现代社会的建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以及全球化环境下中华民族的价值品格、道德境界等建设目标的推进与实现,都蕴含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认同建设重任。如何使当今国人的认同问题在精神的基础上得到创新与牢固,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奠定深厚的时代文化根基,当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文化职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秉承了创新民族文化、重建文化认同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