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五年规划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党中央关于制定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明确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时代性上。
科学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非常明确的语言,阐述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据。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这段话全面地说明了制定规划的理论根据和主客观依据。二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四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规划的主题、主线、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现规划的动力。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这就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取得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战略性。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据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这一指导思想是一个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具有深刻战略谋划的指导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得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极其重要的结论。“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根据进入21世纪时国内外形势,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这一战略机遇期,大体上有20年,即十六大讲的“21世纪头20年”。现在10年时间过去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是一个需要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大问题。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可以看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这一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科学的清醒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具有战略谋划、战略前瞻、战略指导的发展思路。
时代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样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制定“十二五”规划,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我们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现在离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10年时间,也就是两个五年规划时间。如果说,到“十三五”时各方面任务应该是收官阶段了,那么,“十二五”就是攻关阶段。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性。二是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还不能说完全结束,但是危机后全球范围新一轮竞争已开始。如何在后危机时期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先机,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正视的一个重要背景。
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这种科学性、战略性和时代性,证明了我们党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先进性。
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先进性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从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来看,也生动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五大目标和十大战略任务,在五个方面体现了党地先进性。
一是改变片面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明确了经济要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特别是突出地提出了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发展,以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二是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把消费列为拉动经济的第一要素,把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地位。
三是改变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工业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提出要形成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绿色、低碳的“两型”社会。
四是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过低的状况,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让城乡居民的收入能够普遍较快增加。
五是改变“经济建设一腿长、社会建设一腿短”的状况,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特别是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君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