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共十六大迄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两届中央委员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十年里,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领导全党应对各种考验和风险,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将党的建设提高到新的境界。本文拟从八个方面,对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作一梳理,以期审视党在前进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一、形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命题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形成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命题。从历史实践看,这一命题的形成既是党长期注重自身建设的经验积累,又是现时代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思想结晶,体现了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用科学方式开展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党的建设不断推进正是坚持科学精神的结果。然而,曲折和坎坷伴随党的历史实践,不同时期发生的错误和失误表明,党的建设偏离科学化轨道的情况确实存在。因此,尽管党的建设历史积累了科学化实践的丰富经验,但形成深刻认识并明确揭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则体现了认识上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深入过程。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而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又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处于国内社会深刻转型的变动环境之中,“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1]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末,党在继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之后,又提出了思考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崭新命题的形成,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个创新成果,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具有统领意义。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刻把握规律的问题作了突出的强调,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崭新命题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共十六大指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的概念。[3]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继续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提高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3](p.304)此后,“科学”一词被广泛运用,如“科学领导”、“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科学机制”等等。尤其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将党的建设纳入科学化的轨道成为必然的要求。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4]中共中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出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5]强调“要始终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4](p.86)号召“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4](p.500)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命题,要求全党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先进政党,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其理论和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建设科学化蕴含于党的全部实践过程之中,而将这个命题明确地揭示出来,聚焦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则表明了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思想升华。这一崭新命题的形成,将党的发展与科学化相挂钩,在党的建设中植入科学精神,从价值层面上确立科学精神的取向,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