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短短的七年中,新中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进步的坚实基础。
一、建立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①]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
但是,新生的政权成立不易,巩固更难。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坚持敌视和拒不承认的立场,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国内,尚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台湾的全境和福建、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的局部地区未解放,数百万土匪和反革命分子正在继续与人民为敌;在相当于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左右的广大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尚未废除;整个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崩溃、物价上涨完全失控、投机活动猖獗、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1949年工业生产比历史上最高水平下降50%(其中,重工业生产下降70%,轻工业生产下降30%),农业生产比历史上最高水平下降25%。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根本任务的同时,继续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并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举措和对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迅速建立起各级人民政权,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健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医治好了战争的创伤,顺利地迅速恢复并发展了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主要产品的产量都已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日益强大并迅速发展,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②]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③]
新中国能如此迅速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其重要原因就是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内对外政策,统筹兼顾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调动了一切有利于新生政权的积极因素。
在对内政策方面,政治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较好地实行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注意和各友党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④];制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一些有关的具体政策,努力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共同繁荣;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注意发挥宗教界人士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正确方针[⑤],把他们作为新中国建设的一种依靠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上,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政策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目标,新中国政府采取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意协调经济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积极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经济时注意保护个体农民的积极性;在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时注意市场的供求关系;在确定企业劳动时间、工资待遇时考虑当时的条件和国家、企业主的承受能力等等。在农村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在城市注意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城市的民主改革,使工农成为国家的主人。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改革是涉及到中国几亿农民的重大变革,也是巩固新政权的一个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的富农在农村人口中约占5%左右、占有土地约占全国总土地数的15%左右的实际,以及全国各地区的不同情况,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了有领导有步骤有准备有秩序地分期分批的土地改革,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这种既不同于建国前老区的土地改革也不同于苏联的土地改革政策,孤立了地主阶级,减少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阻力,扩大了农村反封建统一战线,对于恢复农村生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避免在这类情况下通常难以避免的生产力的破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在对外政策方面,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在新政协筹备会上说:“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⑥]主张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发展自己。同时,也不惧怕战争,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正义,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新中国毅然决定抗美援朝。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弱胜强,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及其率领的军事力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揭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利益,也巩固和增强了新中国的独立、安全和国防力量,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中国今天的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场战争。
上述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和认真贯彻落实,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由乱到治,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