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陈 夕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03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已达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70%,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4%。此外,作为民族自治制度的一个补充,全国还建立了1256个民族乡。

  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不断建立,充分行使自治权,就成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内容。

  (一)  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执行的权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当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时,自治机关可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截至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至此,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制定的民族方面的法规、行政规定等在内的民族法制体系。

  (二)  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

  目前,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有的还担任了地方党委书记。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还被选拔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规定,并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大中专院校、干部学校,进行长、中、短期的教育和培训。2003年成立了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的重要基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9.4万人,比2002年增加1.5万人;全国党政机关中有少数民族县处级以上干部5万多人,比2002年增长9%。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三)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根本的是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指导下,结合本地方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本地方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自主管理本地方财政;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并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制定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等;依法管理、保护和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方的自然资源。

  为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从多方面加以支持。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投资兴建,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资金投入方面,1980—1988年,中央财政对5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等3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财政递增10的定额补助制度;1992年,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95年开始,通过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对民族地区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2000年起,在专项增加对民族地区政策性转移支付的同时,还将民族地区每年增值税增量的80%由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给民族地区。

  (四)  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依据法律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在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还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

  首先,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3年以来,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长率达19%,增长速度为全国第一。

  随着经济的增长,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普遍进入小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187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3元。

  其次,是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 2004 2月,国务院提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在西部地区372两基攻坚县中,民族地区有312个。国家还建立和发展了民族高等院校以及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13所民族院校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中初级使用人才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14个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国家每年除一般医疗经费外,还另外拨给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卫生事业补助费和医疗费,甚至在一些民族中实现免费医疗。同时,每年还不断派出大批卫生防疫队伍,分赴少数民族地区巡回医疗,并在民族地区兴办医药卫生院校,积极培养民族医疗卫生人员。少数民族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其中有13个少数民族高于全国71.40岁的平均水平,有7个少数民族高于汉族73.34岁的水平。

  再次,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并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来,国家抢救、整理并公开出版了包括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这三大英雄史诗;搜集、整理并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维修了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重要寺庙和宗教场所,其中仅从1989年至1994年,国家为维修布达拉宫就投入了5300万元和1000公斤黄金。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8月底,中国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29个,其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遗产有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2个;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和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等3个。此外,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再次,对外贸易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地方优势产品出口,实行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同时鼓励、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扩大对陆地周边国家的开放与合作。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周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更趋活跃。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进藏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大幅增长。2006年,西藏接待游客245万人次。2007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游客更超过360万人次。赴云南旅游的人数也出现井喷现象。200719月,云南接待国内游客达68417万人次,同比增长18.9%,旅游收入超过400亿。

  实践表明,单一制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实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个制度,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1] 张尔驹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2]《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13页。

  [3]《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53页。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263页。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5页。

  [6]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95页。

  [7]《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047页。

  [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页。

  [9]《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000页。

  [10]《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0页。

  [1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1页。

  [1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