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发布时间: 2022-05-11    作者:曹普    来源:学习时报 2021-06-07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9年,黑龙江大庆油田工人欢呼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20年披荆斩棘的开创性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新中国在经济上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是一个工业化基础极为薄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毛泽东就此说:“美国怕苏联,但是不怕我们,它知道我们的底子。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人家看我们不起,而且他们手里还有一个大东西,叫做原子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党要为人民谋幸福,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带领全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党中央和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取得了宝贵思想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八大制定的路线和决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中。概括起来包括: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等等。

  党的八大以后不久,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曲折。1957年出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8年发动了“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大跃进”的出发点是为了以更快速度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超英赶美”,“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一个强国”,但是,由于超越阶段、急于求成,“大跃进”反而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初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较为深入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会上带头作了自我批评。在指导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领导制定各项调整政策。在此期间,毛泽东结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毛泽东还比较集中地谈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又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这些观点,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经过努力,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

  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10年,其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布局的。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卫生事业成就可观。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这1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特别是在这期间,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培育和铸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及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我们党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