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章舜粤:对最高国务会议制度立法过程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22-08-04    作者:章舜粤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2-03-30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最高国务会议制度,与新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有密切关系。最高国务会议制度最早出现在由毛泽东主持的宪法起草小组1954年1月起草的宪法草案第一次修正稿中,在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中初步成型,在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基本成型。经过向苏联方面征求意见和全民大讨论后,最高国务会议制度伴随着1954年宪法的通过而最终确立。最高国务会议制度的创设,经过了党内外、国内外、从上到下的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展现出鲜明的开放性,体现了对民主和法治的追求。最高国务会议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它的创设源自当时的政治需要。立法者对最高国务会议条文作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化处理,使其在实践中具有相当的弹性。

  全文见附件

  1. 对最高国务会议制度立法过程的历史考察_章舜粤.pdf
  1. 章舜粤:最高国务会议运行机制探略
  2. 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最高国务会议
  3. 存与废、虚与实:新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迁
  4. 1959 朱德为何没有担任共和国主席
  5. 1959年朱德缘何未担任共和国主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