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圆桌会议。图为圆桌会议会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没用一兵一卒,就“闯进”西方列强用炮舰并流着鲜血征服的非洲前殖民地国家,这一直让西方主流社会惊讶,一些人因此很不舒服。中国总理将赴埃及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会议的消息1日被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证实,西方媒体又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就在最近,这些媒体又抓住中国一条新“辫子”,宣称中国与政变上台的几内亚军政府签署了“非洲历史上空前巨额的矿业合同”,但中国外交部回应,签这个合同的公司在香港注册,与北京无关。非洲成了中西激辩外交道德的主要舞台,西方媒体极力将中国描述成“贪婪地四处寻找资源”的怪兽,并给中国戴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但非洲舆论却普遍为中国鼓掌叫好。“非洲离欧美都很近,主宰非洲是近代西方优越感的主要源泉之一,而中国离那么远,却一下子和非洲打得火热,非洲还反过来拿中国压西方,这对后者确实是一种挫伤。”一位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说。
西方关注中非合作论坛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曾强烈震动西方。自那以后,围绕达尔富尔的争辩在西方被炒热。据美联社2日报道,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8日至9日将在埃及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会议开幕式。美联社给这篇报道起的标题是,“中国要在埃及中非论坛上构建非洲战略”。据中国官员在2日的外交部吹风会上介绍,中非合作论坛是按部长级机制进行的,2006年是一次特例,开成了峰会,即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今年的会议是第四届,是一次例会。
普通西方人对非洲的了解多于中国民众,因为那里上演过大量西方人探险、创业以及柔情缠绵的故事。但如今中国影响力在非洲崛起,不少西方人生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危机感。路透社2日写道:“中国和非洲国家几乎每个月都会签署一些新的能源或者矿产协议,这些协议让西方国家感到惊讶,但中国从中非关系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原材料。非洲为中国提供了两种重要的东西:一是为其赢得全球尊敬的机会;二是不会对其评头论足的朋友。”
美联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则像商量好一样,有很类似的结尾。美联社说:“北京的政策是进行援助时不附加政治和经济改革条件,这一直受到西方批评,称中国的援助助长了腐败、无效率和坏的政策管理。”英国广播公司说:“中国对非洲援助,并不要求受援国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这个做法也受到批评,被认为助长了非洲政坛腐败,以及政府管理的无能与低效。”
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被说成是罪过。但非洲人怎么看呢?在非洲有很大影响力的“泛非网”2日的评论文章称:“非洲人越来越对西方表示怀疑,比如,美国队非洲的印象仍然是‘黑暗、原始、疾病和腐败’,非洲需要‘奶瓶’和美国的一揽子援助。法国总统萨科齐曾经到非洲时宣称历史尚没有非洲人。”
该评论还说:“直到中国到来,非洲才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中国没有向非洲各国首都派遣傲慢和自命不凡的使者,来训斥非洲的政治、经济和知识界领导人,他们签署了互惠的协议。他们在非洲修路、建医院、建研究设施、架通信线,而且他们并没有强迫非洲政府承担高利贷式的贷款。他们向非洲人表现了尊重和理解。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北京构成了挑战。”
这样的声音在非洲并不少见。卢旺达总统前不久也盛赞中国的非洲政策,他表示,中国为非洲带来了政府和企业所亟需的技术和资金,并使非洲在国际关系中成为平等的伙伴。而西方国家却只是不断地掠夺非洲的资源和破坏非洲的环境,并没有帮非洲国家实现发展。
“中国在非洲的举动,完全符合西方已定的游戏规则,中国在非洲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虽然让西方很恼火,但政府却说不出什么,更多的是媒体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品头论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学者2日告诉《环球时报》。
中国外交部2日举行的吹风会上,“美国之音”记者再次询问有关“中国与几内亚的合作项目”的情况,中国官员表示,他也是通过媒体才知道中国与几内亚合作项目的事情,那家与几内亚签署巨额合同的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的国际公司,中国政府并不掌握其情况。此前,法新社10月15日曾捕风捉影地报道称,几内亚掌权的军政府与中国一家矿业公司签署了价值超过70亿美元的采矿合同。这一采矿合同的金额在非洲接受外国投资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法国《费加罗报》最近在一篇社论中借“几内亚巨额合同”一事,不厌其烦地罗列材料,称“非洲对中国的新殖民主义怒不可遏”。该社论指责对非洲原材料“垂涎的”中国在法国大讲人权时乘虚而入,导致“昔日非洲政策闪闪发光的法国只能眼看人家的列车在非洲隆隆驶过”。
英国《独立报》的文章也声称,北京正在非洲打造“远离本图的21世纪帝国”,甚至质疑中国在利比里亚提供的免费汉语培训。
中国拉动非洲经济增长
西方的话语霸权确实正在非洲碰壁,非洲人通过自己的判断就谁对非洲有利、谁对非洲有害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非洲,也有一些媒体跟着西方跑,重复西方媒体上的论调,但更多是相反的声音。刚果(金)《潜力报》10月30日的文章认为,只有中国才乐于为黑非洲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因此黑非洲国家寻求在这一领域的中国援助无可非议。喀麦隆《雅温得论坛报》10月26日的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喀两国间文化合作,并说中国是“需要时就会出手相助的朋友”。
多哥《共和国报》10月20日的文章盛赞多哥—中国农业技术合作,文章直接反驳了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在非洲种田的传闻,称多中的合作有助于多哥大幅增加粮食产量,如果说这样的合作能解决吃饭问题,“那也是解决多哥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给非洲带去的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2日的吹风会上介绍,近年来,中非合作以33.5%的高速增幅发展。中国对非洲投资保持稳定发展,到2008年存量已经达到78亿美元。50多年间,中国援助了53个非洲国家,这些援助以非方需求为前提,没有任何附加政治条件。援建项目近900个,民生项目占半数以上。
另据路透社10月26日报道,非洲国家中除南非以外,所有的国家今年经济都有所增长,而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需求带动的。
西方不适应在“自己的牧场”上受挫
“非洲的奴隶和黄金,帮助欧洲列强实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非洲的原材料和市场,又是它们完成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非洲的血泪堆积出了欧洲的发展。欧洲人把非洲当成自己的后院,是非洲的前宗主国。中国人进来,当然让它们很不舒服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伟忠研究员2日向《环球时报》如此解读西方对中非接近很敏感的原因。
历史上,西方、特别是欧洲列强的兴衰都绕不开非洲。19世纪末,英法领衔对非洲的殖民主义瓜分狂潮,不仅奠定了两个殖民大帝国的版图,也激化了列强间矛盾,为一次大战的爆发打下伏笔。1956年,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的失败,成为两个老牌殖民帝国谢幕的开始。
对非洲,西方历来把它看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非洲最好的油田是西方跨国巨头在开采,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大都由欧美大公司掌握。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对于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其他新兴国家,一旦触及非洲大陆,西方舆论的敏感神经都会立刻绷紧。法国学者贝尔特朗·巴蒂曾把非洲定义为“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劳工地”,认为“这些新兴国正在取代从前的殖民势力”。他分析说:“这些新兴国家对非洲的进军有着相当强大的优势:没有殖民的过去,也不计较(对象国的)人权、整体和专制问题。”他还说:“法国、英国、比利时和葡萄牙不断地在自己曾经的牧场上受挫。”
或许不甘心在“自己的牧场”上受挫才是西方媒体控诉中国“新殖民主义”的真正原因吧。徐伟忠认为,因为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的进入,非洲经济上政治上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西方看到新兴国家对非洲的各种投资和援助,有点妒忌,又有点力不从心。
中国社科院学者贺文萍认为,西方担心自己在非洲的影响力减弱,由于西方公司现在没有中国公司有竞争力,使西方有一种葡萄酸心理,妒忌非洲和中国走得越来越近。
贺文萍一个多月前刚从非洲回来,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非洲大部分民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认为中国的发展是非洲脱贫的最后一次机遇,希望非洲能抓住。在非洲现在流行的是“中国机遇论”,而不是“中国威胁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