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到农村去
日期:1962.12.22
版次:1
专栏:社论
到农村去
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光荣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大农业。
我国的农村和农业,已经在集体化、公社化的基础上,进入逐步实行技术改革的新时期。按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决定,在动员农村人民公社内部力量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动员全党全国的力量,尽力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除了在物质方面、技术方面、财政方面尽力支援之外,还要在组织领导方面和人才方面尽力支援。
为了从组织领导方面和人才方面支援农村、支援农业,需要大批优秀的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懂得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工作人员到农村去,还需要大批优秀的热心于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的、熟悉农业科学知识、掌握新的农业技术的科学工作人员和技术工作人员到农村去;在商业、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方面,都需要许多许多的人到农村去。
农村里的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头等重要的工作。我国的农村,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粮食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副食品基地和木材等建筑材料的基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吃、穿、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农村。
我国的农村,是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的最广大的国内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展和农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农村,是占全国人民绝大多数的五亿多农民生活的地方,是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等工作者发挥力量的广阔的天地。
我国的农村,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正在成长壮大的地方,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和思想阵地。
党派遣大批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科学技术工作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人员到农村去,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派遣自己的好儿女,派遣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去为农民群众服务,去为农业生产服务,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农村阵地。
在我国革命的历史上,在每个重大的革命时期,党总是派遣许多干部并且动员许多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农民群众中去。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各阶级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明确地科学地指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一些同志在湖南、广东等地,深入农村研究了农村状况,训练了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干部,领导和推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叛卖而失败后,我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批最优秀的代表,立即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广大农村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展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
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中,党又提出了“到农村去”的口号。从那时起到抗日战争初期,城市里的许多革命青年到农村去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许多革命青年到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国革命力量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广大的农村,也不断地有大批的革命青年到解放区去,到广大的农村去。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又从延安等地派出大批干部,同时又动员国民党统治区城市里的许多革命青年,到全国各地更广大的农村中去,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全国解放以后,党又派出许多工作队到农村去,帮助广大地区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又派出许多工作组到农村去,帮助广大农村人民,逐步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组成了人民公社,发展了农业生产。许多干部、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复员军人和大学、中学、高小毕业生,怀着自豪的心情,响应党的号召,在农村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上,已经做出了优良的成绩。
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以拣重担子挑的风格,到最困难的地方去落户,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征服重重困难,比较快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
许多企业干部和工人,把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带到农村去,以自己的技术和思想帮助了农业和农民,有的被选为公社生产队的干部,有的还被选为农业劳动模范。
研究水稻、小麦、棉花、甘蔗、蔬菜等等作物的,研究各种家畜、各种水产的,研究林业和果树的,研究水利、土壤、气象、肥料、作物病虫害、农业机械等等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有许多人长期在农村建立据点或者经常到农村去,同农民一起研究农业科学技术,既帮助农民解决了不少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又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
商业、财政、金融工作人员,文化、教育、卫生工作人员,都有许多人到农村去,长期在农村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做了公社、生产队的干部。他们在促进城乡交流方面,在改进经营管理方面,在提高文化水平、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都对农业和农民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现在,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正在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正在进一步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到他们那里去,帮助农业建立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帮助农民创造新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过去革命历史上历次到农村去的伟大的光荣的任务的继续,同时又有新的重大意义: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的时间内,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这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这是十分艰巨、非常复杂的任务。到农村去,要有长期地和五亿农民一样在农村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现在我国农村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来说,都比过去任何时候好多了,不但远非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代的农村可比,也远非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可比。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生产水平仍然是比较低,在许多方面,农村里,特别是在一些受灾较重的地方和一些薄弱队、困难队里,工作和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现在到农村去,正和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到前方去一样,是为了开展工作,为了征服困难,为了解决问题而去的。一九四五年十月,毛泽东同志对到前方去的同志们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那些地方的工作是很艰苦的。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现在到农村去,仍然要抱着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不论要去的地方是多么艰苦,担子是多么重大,既然有千百万农民兄弟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下乡的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就一定也能在那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到农村去,要带着无产阶级的优良品质去开展工作,同时要虚心地向当地干部和社员群众学习。从整体上说,无产阶级对农民阶级来说是领导阶级;但是,从每个具体的工作人员来说,到农村去则不能以农民的领导者自居。一九一九年三月,列宁对到农村去的同志们说过:“我们鼓励建立公社,但应把公社办好以取得农民的信任。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农民的学生,而不是农民的先生。再愚蠢不过的是一些人对农业及其特点一窍不通,他们跑到农村中去,只是因为听说公共经济好,只是因为厌倦城市生活而想到农村工作,并且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农民的先生。“(《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毛泽东同志也一再教导我们,干部在群众中要先当学生,不断地向群众好好学习,才能领导群众和教育群众。任何人到农村去,都要十分明确地按照这样的原则办事。
到农村去的同志们,不但要向当地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还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特别是政治工作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更要互相取长补短。科学技术人员要力求懂得阶级斗争的道理,政治工作人员也要力求懂得农业生产的知识。不怕不懂,不怕不会,只要肯学,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和群众学,向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学,为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学而不厌,有关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必要的知识总是能够掌握住的。千百万农民能够做到的事情,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也一定能够做到,而且可以依靠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科学知识,逐步做到比一般农民干得更好,成为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成为现代化农业的组织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将需要十分丰富的科学文化。随着农业技术改革的逐步进展,农村需要植物栽培学、动物饲养学、林学、鱼类学、土壤学、肥料学、水利学、气象学、育种学、植物保护学、兽医学、农业机械学等等农业技术科学知识;还需要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计算科学等等基本科学知识。此外,农业经济学、会计簿记学、统计学等等,也都是日益需要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逐步改善,农村人民对文学、艺术和其他各种文化的需要也势必日益增加。不但下乡的同志们已有的知识有发挥作用的广阔的天地,还要根据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不断努力掌握更多的新知识。
到农村去,当前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长远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便在将来逐步实现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伟大理想。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光荣任务。几千年来的手工操作的农业,将要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大农业。几亿农民,将要逐步改变成为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较高文化水平的新的劳动者。在为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历史时代里,一切有志之士在农村里都大有可为。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不可能不碰到困难。征服了每一个困难,就是向伟大的理想前进了一步。我国的农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这美好的前景,正需要千百万人到农村去,同农民群众在一起用辛勤的工作去创造。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和现代化的大农业,到农村去! 为了给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打下更坚固更深厚的基础,到农村去! 为了远大的光辉灿烂的理想,到农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