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人民日报社论 >> 人民日报社论65
抓准,抓狠,抓到底
发布时间: 2010-06-04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6-04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抓准,抓狠,抓到底

  日期:1965.07.20

  版次:1

  专栏:社论

  抓准,抓狠,抓到底

  “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根本方针。广大自然界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存在着发展多种经营的广泛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认识到这种客观可能性,经过主观努力,就可以逐步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在一个地区,自然的潜在力量究竟是些什么?应该着重抓什么,才能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当地自然特点才能解决的。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既要多种多样,更要掌握重点,抓大路货。只有抓准了重点,才能较快地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

  四川潼南县在解放初期,只有百分之七的村庄有部分农户栽桑养蚕。县委经过反复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当地的自然特点,在大抓粮食的同时,积极发展栽桑养蚕这项有着广阔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重点。看准了,抓对了,年年抓,季季抓,连续坚持十年,全县三千多个生产队,队队栽桑,每户平均二百株以上,全县已有二千六百多万株,一变而为四川新兴的主要蚕桑产区之一。大自然界的变化令人兴奋。社会主义使小农经济时代不敢想象的事情变成现实,使酣睡的大地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财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领导的力量。

  毛主席说过,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人们在潼南县劳动了千百年,没有建成什么象样的蚕桑事业;在社会主义时代,仅仅十年工夫,已是桑林遍野,家家育蚕,这难道不是奇迹么?中共潼南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粮食是大门道,是主要的;蚕桑是小门道,是次要的;抓了蚕桑生产,影响了粮食生产,岂非因小失大!“在人们缺乏经验的时候,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潼南县委抓住群众这种活思想,总结了本县粮桑互相促进的典型经验,指出两者是可以和应该互相依存、互相发展的。“小”的可以转化为“大”的,“次要”的可以帮助“主要”的;蚕桑发展,积累增多,扩大再生产能力提高了,反过来必然推进粮食生产。社员群众根据本县的事实,认识了这个道理,合理安排粮、桑生产,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员现金收入增加了,农业生产资金雄厚了,集体经济巩固了,提供的工业原料增多了,还解决了部分烧柴问题。蚕桑不仅没有影响粮食生产,恰恰相反,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

  我们共产党人无所畏惧。我们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我们不仅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纠正别人的形而上学观点,而首先要在实践中,用辩证法的观点纠正自己的形而上学观点。有些人仅仅看到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互矛盾的一面,是片面的。仅仅看到两者互相促进的一面怎么样呢?也不对。潼南县就曾经过分强调这一点,到处栽桑,占地过多,挤了粮田,引起群众的不满。县委抓住这个矛盾,及时总结推广利用地埂田坎、“两坪”(空坪、坟坪)、“四边”(田边、路边、土边、塘边)栽桑的经验,在不影响大田作物的条件下,领导群众普遍栽桑。根据干部社员的思想状况和蚕桑生产规律,从点到面,从思想到组织,一个一个地解决具体矛盾,这就是潼南县发展蚕桑生产的基本经验。

  各地自然条件和具体特点不同,经营门路也不同。发展什么,抓什么重点?需要因地制宜。潼南县蚕桑生产虽然只是多种经营中的一项,它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潼南的经验,和本报昨天报道的沁水的经验,都说明了县委不但要有关心人民生活的深厚的阶级感情,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改变现状的革命热情;而且要采取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特点,抓准、抓狠、一抓到底的领导方法。有了这种革命动力和正确方法,即使在条件很差的地方,也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