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
日期:1965.10.16
版次:1
专栏:社论
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四年提出的这个科学论断,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的稳产高产,必须继续解决水的问题,把兴修水利作为农业技术改造的首要任务。
解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建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一千多处大中型骨干工程,以及大量的机电排灌和水力发电站。这些水利设施,提高了不少地方的防洪防涝能力,使灌溉面积比解放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初步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但是,现有的水利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绝大多数地区降雨量很不均匀,经常发生水旱灾害。而现有水利设施的分布极不平衡。现有灌区,三分之二在淮河、秦岭以南,很多地区还缺乏水利设施。已有的水利设施,有许多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因此,解决各个地区的水利问题,争取农业的稳产高产,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怎样进一步改变我国水利的面貌呢?关键在于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继续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
兴修水利,改造祖国山河面貌,这是我国五亿农民自求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之一,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的物质基础,暂时还不很雄厚;但是,五亿勤劳勇敢的农民,这个最伟大的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在不太长的时间以内,将把我国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根本改变过来。从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依靠他们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的水利事业就一定能够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许多地方所出现的大面积治山、治水、治田的样板和一批“大寨式“的典型,充分证明了依靠群众办水利的重要性。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原是一个山林破坏,岩石裸露,梯田失修,水土流失严重的苦地方。十年九旱,十年九歉,亩产粮食不过百多斤。经过九年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水库、塘坝、拦河坝、扬水站、各种方塘、水井和环山干渠等,使水浇地扩大到一千四百五十亩。这个大队已初步实现山地水利化,坡地梯田化,耕地园田化,荒地绿化,产量比合作化时期增长将近一倍。全部基本建设的投资,都是从广开生产门路,不断增加的积累中解决的。这说明了只要“学大寨精神!”“走大寨之路!”坚决依靠五亿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穷干、苦干、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那怕是穷山恶水,即使没有国家的支援,也可以迅速改变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面貌。而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凡是眼睛向上,单纯依赖国家的地方,水利工程修的就少,见效就慢,管得也差;凡是眼睛向下,真正依靠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地方,水利工程就修的多,受益快,管得也好。
当然,发扬大寨精神,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并不是说国家对兴修水利就不给予支援。国家今后仍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投资兴办一些大中型骨干工程;群众自办小型农田水利,如果确有困难,国家还是会适当给以支援。但是,一定要看到,国家的资金是有限的,而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因此,凡是依靠集体和群众能够办到的事,就不要依赖国家。就是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工程,也要依靠群众,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去进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河北省宣惠河疏浚工程,由于充分发动了群众,紧紧依靠广大民工和技术人员的力量和创造性,原定三年的工程,一冬一春就完成了;原定投资三千九百多万元,实际用了一千二百多万元,真正作到了又快又好又省。
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的关键,在于坚持兴修水利以小型为主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依靠群众,兴修小型水利,解决普通水旱灾害的问题。他说:“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十分需要定出一个在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实正是这样。兴修小型水利工程,既可以做到从当地实际出发,使水利建设更加密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又是社队的力量能够办到的。它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多,一般都能当年修建,当年配套,当年受益。因此,队队可以办,社社可以办,最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强调小型为主,并不是说不再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一些重点地区,还要续建和新建一些大中型骨干工程。但是,一则要看到,过去已经修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其中有许多还没有全面配套,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二则要看到,大中型水利工程主要起骨干作用,数量不可能很多。在广大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主要还是依靠群众自办的小型水利工程,解决普通水旱灾害问题。因此,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是再兴修多少骨干工程,而是要首先集中力量,使现有的水利工程配套成龙,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普遍地有计划地领导和支持社队多修小型水利工程,使水利建设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从长远来看,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地方,群众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因此,依靠群众办水利,提倡发扬大寨精神,必须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各个地方都要求多修一些水利工程,这是可以理解的,客观上的确有此需要。但是,办任何事情,不仅要考虑需要,尤其要考虑可能。有需要而又可能的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够办好;有需要而无可能的事,则应当缓办,而不要勉强群众去办,否则就会违反群众自愿的原则,把好事办成坏事。因此,各地在兴修水利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认真考虑群众力量的实际可能性,合理制订规划,恰当地提出工程项目、措施和要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使水利建设和搞好当前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就不能影响当前生产,不能影响群众生活。要做到既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超过客观可能性。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盲目性,才能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当前,我国工农业生产建设高潮正在健康地持续地发展。为了替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在今冬明春掀起一个新的水利建设高潮。认真地领导好这个高潮,对明年的农业增产和今后的水利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三秋”工作已经或即将结束。各地都要抓紧时机,研究和部署冬修水利的工作,及早动手,力争做出比去年更大的成绩。只要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依靠五亿农民办水利,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掌握客观规律,一定能够把冬修水利工作作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