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全面实行和坚决贯彻调整方针
日期:1980.12.02
版次:1
专栏:社论
全面实行和坚决贯彻调整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进一步克服“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为了纠正粉碎“四人帮”以后头两年由于对过去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认识很不够而造成的失误,党中央决定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向健康发展的转折点。
一年多来,我国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农村政策的调整,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农村经济活动渐趋活跃。第二,工、商部门开始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始改变了长期以来权力过分集中于行政领导机关的状况,增强了经济活力。第三,农、轻、重关系的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效果,过去那种积累率过高和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状况有所扭转,现在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已大大高于重工业了,积累的比重开始降低。第四,生产的稳步增长和流通环节的初步改善,带来了城乡市场的繁荣,有些地方今年的商品供应情况是建国以来最好的。第五,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多数职工工资的增加,以及奖励制度的实行,使城乡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都有所改善。这些事实,证明我们党确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党的八字方针毕竟才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遇到了“左”倾思潮的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抵制。有少数同志带着“左”的偏见,把调整看作是消极的,是吹冷风、泼冷水;有的甚至把因为调整不力或工作失误而使原有的比例失调在某些方面更为加剧的状况,说成是调整引起的。更多的同志,包括有些经济部门的领导同志,对十年破坏所造成的困难,对打倒“四人帮“以后头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缺乏足够的估计,因而对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犹豫徘徊。特别在基本建设中,该退的没有退,或者退得不够;不该上的,又挤着上,这就增加了调整的困难。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事先未曾料到的新问题。今年我国南涝北旱,农业是个重灾年,粮食产量要比上年减少。能源工业内部采储失调、采掘失调的状况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明年石油、煤炭在提高产量和增加分配方面都有困难。同时,国家财政收支今年继续有不小的赤字。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各级党政领导,各部门、各企业的同志,都应有足够的认识。对有些困难,不仅要看到当前,还要估计到今后两、三年。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析清楚,郑重注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克服困难的办法。应该相信,在当前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都已走上正确轨道的情况下,我们面前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就能在比例关系不断趋于协调的过程中,继续稳步前进。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调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看来,调整的任务不是三几年能够完成,而是要更多的时间。切切实实把基础工作做好,站稳脚跟,充足元气,我们今后才能够健步前进。这样,表面上看来发展速度会低一点,但实际的经济效果会好得多。六十年代初我们实行调整方针,就是这么证明的。因此,我们要紧紧地抓住调整这个关键,统筹全局,坚定不移,该退的一定要退,而且要退够。要坚决克服不量力而行的高指标的错误作法。今后若干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协调各种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方面,并使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使城乡人民确实能够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确实能够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同心同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也只有这样做了,并且做出显著成绩,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十年浩劫造成的经济困难,解决前两年由于工作方针的某些失误所造成的新问题,使我们的工作由一定程度的被动转为完全主动。
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继续进行,抓实抓好,利用各种优势,把基层经济搞活,取得更大的成效。但改革要服从于调整,要有利于调整。即使是那些从长远来看是合理的改革,而在当前同调整任务相矛盾的,也要放慢或暂缓进行。必须明确,我们当前是在调整中改革,调整是第一位的任务,是全局。要在全局稳定中把经济搞活,这样就可以避免局部的盲目性。
经济调整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的问题。今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虽然作了压缩,但仍然大大超过目前国力的可能。过去有的同志曾经认为,国家预算内的投资已经削减了,基建规模再也不能压缩了,否则就要“伤筋动骨”,以后生产就不会有速度。这种说法,有的是言过其实,想争投资,有的是目光短浅,不顾大局。现在看来,对于那些保证简单再生产和为今后扩大再生产创造先行条件的建设,如能源、交通、矿山等,要瞻前顾后地考虑。但是,对于那些消耗能源和原材料过多、当前又不急需的加工工业,减下来是不会伤筋动骨的。过去确定的项目,包括引进的项目,有一些是建立在对经济形势缺乏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没有进行可行性的比较、研究,没有进行经济效果的分析,更没有经过综合平衡,就轻率上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不明的情况逐渐明朗了,固有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了,这就有必要重新研究。一个大项目该上不该上,不能只根据需要,必须考虑可能;不能只考虑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平衡,必须考虑国民经济全局的平衡。从国外引进的大项目,还要认真研究外汇的平衡、国内的配套以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无竞争能力等等。从现有的国力来说,对那些投资多、建设周期长、条件不完全具备的项目,要采取“唯实”的态度,打破各种框框,区别各种情况,坚决加以调整,甩掉包袱。如果不是这样,还在照顾这、照顾那,硬着头皮继续勉强去干目前不应该干和办不到的事,那么,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困难,弄不好,又会造成经济上的折腾,损失就大了。我们再也不能干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蠢事了。没有经验,干一次两次,人民可以原谅。如果事实再三再四地证明这种事要不得,还要去蛮干,即使动机并不坏,也是得不到人民的原谅的。在目前情况下,为了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所有国家预算内的基建投资和大、中型项目,必须由国家统一安排,不允许各部门各地方自行其是。
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地方和企业的自筹资金部分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是调整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进一步搞活,地方和企业掌握的财力越来越多,自行安排的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这从发展经济总的方向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在调整时期,必须加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建设规模,一定要严加控制,建设什么,规模多大,要报经国家综合部门审查批准。
长期以来,在基本建设的安排上存在着盲目建设的问题。资源条件没有搞清楚,就急于建工厂。有些工厂由于原材料、能源供应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又急于建设同类的工厂。已有的大厂吃不饱,处于开三停四、半开半停的状况,而各地又在抢着建设相同类型的中、小厂。有些项目,明知技术不过关,设备落后,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也硬着头皮上。如此等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实行调整,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解脱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应该指出,盲目建设、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以新厂挤老厂等错误作法,目前不但没有停止,甚至还在发展,这种状况要引起重视,加以制止。例如,有些地区生产棉花、蚕茧、烟叶,传统是供应老工业基地,可是现在一讲发挥地区优势,就自己在那里新建棉纺厂、丝绸厂、卷烟厂,继续以小挤大,造成大工厂吃不饱,而自己产品又质次成本高,吃不好。我们决不能一面在进行调整,一面又在制造新的调整课题。与其今后调整,不如当机立断,现在调整。对那些从地区、部门看来是短线,但在全国是长线的产品,决不要再去建新厂和扩大生产能力。同现有企业争原料、燃料、动力的项目,决不要再建设。就是国家需要的产品,但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化协作扩大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另建新厂。凡是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重复建设项目,不论是中央投资还是地方投资的,都应当排除各种阻力,毫无例外地停下来。就是已经建成了的项目,也要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实行“关、停、并、转”。不这样,整个基本建设规模就压不下来,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解决盲目建设的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优势的政策。现在各地正在充分考虑和利用本地的优势,来加快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政策要求的。但应该懂得,发展优势、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工商联合体,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必须在服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这个全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发展优势,并不是要去搞自给自足的经济,搞小而全,而是必须在统一规划下,搞全国一盘棋,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原料的地区,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不能中断原有的经济联系,而必须首先保证原有工业基地的需要。就是在保证上调任务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在棉花产区县县都搞棉纺厂,在烟叶产区县县都搞卷烟厂。至于社队办烟厂、棉纺厂,应该坚决制止。已经办了的,要坚决停下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原料产地发展同老工业基地的联合,先搞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老工业基地创造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的条件。这样做了,老工业基地应分一部分利润给原料产地和初级加工单位,做到互助互利。
当然,企业和地方有了钱,总是要花的,不用在这儿,就用在那里,光堵是不行的。但要积极引导,把钱用于解决比例失调上,而决不能扩大比例失调。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除了国家控制总的投资规模以外,就是要划分中央、地方、企业三者投资的方向。那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重大节能措施,大型的煤矿、油田和电站,铁路干线和重要港口,流域治理的大型工程等,由中央投资为主,联合地方建设。农业、轻纺工业、建材工业、城市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商业服务行业、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由地方投资为主或由若干地方与中央部门联合投资兴建。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建设职工宿舍,解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等方面。最近几年,各省、市、区特别要多集中一些资金,有计划地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
调整国民经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进一步压缩长线产品,确保短线产品,特别是要使轻工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使能源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什么“钢铁一马当先”等等老调子,不要再唱了,而要老老实实地根据各方面的需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做有益于国民经济调整的事情。国家计划机关要对钢铁工业和其它重工业部门提出品种、规格、质量、能耗等具体要求,并责成其坚决完成。发展轻工业,也不要光在扩大生产能力上打主意,而要根据市场情况,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生产高档产品上多下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对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市场稳定、保持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在坚决压缩基本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紧缩各方面的开支,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必须花的钱,也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压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财政困难,有助于调整。
调整国民经济,除了采取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以外,还必须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要通过国家计划和颁布政令、法令,切实解决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完全排除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也就没有计划经济。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那种认为企业有了自主权,就不需要任何计划指导,就不能进行任何行政干预,否则就会使已经活动起来的经济重新搞死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要同社会生产的计划性相统一,局部要服从全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过去片面强调集中统一计划,把经济搞得死死的,当然不对。但如果反过来,认为不要统一计划了,可以各自为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必然使这种积极性变成盲目性。
调整国民经济是一件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前一段时间,各地方各部门的经济领导机关,忙于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忙于研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当然很有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但从现在起,要把主要精力转到调整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就要坚决去办,付诸实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更不许阳奉阴违,自搞一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个财经部门,从现在起,都要以调整为中心,认真地抓,一抓到底,务必使我们的调整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