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国际社广东11月18日电】题:中国人民公社的组织改革
一场静悄悄的组织改革正在中国的人民公社迅猛地进行。
这场组织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让人民吃饱饭,让工业生产得到更多的原材料。改革的办法是运用自由企业和正在出现的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帮助农业生产。
事实上,农民成了同国家签订合同的农场人员,他们有额外的时间做生意。
通过这种改革,政府希望中国农民能从贫穷中解放出来。
各地改革的方法尽管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创造出更多的东西去刺激农民,使他们积极地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
在中国的农场上,这种改革已经司空见惯,并产生了如下结果:
——产量超过规定的指标,农民可以把超额的产品议价卖给国家,或在自由市场出售。
——在集体生产中,灵活的方法取代了死板的命令。有些地区规定的生产指标出只是粮食、棉花等主要产品。一位干部说,农民有权决定种哪些不定产的作物。
——中国领导人说,农民“自留地”的面积今后将扩大。农民可以在生意兴隆的自由市场上出售自留地的产品。
——农民的劳动小组比以前分得更小,这是自从集体化以来没有过的。农民仍属于生产队,但小组成员一般只有十至十二人或者更少。由于个人的收入取决于小组的产量,小组里的人越少,个人的积极性越能发挥出来,以争取更多的收入。
——在边远的地区,土地已划分到户,政府承认,在居住分散的地区,公社组织没有效率。但这种办法只适用边远地区。
——在农村建立了金融市场,允许生产队搞大的工程时贷款。
通过这些改革,公社虽保留原名,但实际上大部分的结构已经改变了。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公社制度在将来可能不会取消,因为它在向农村的工程提供资金方面是有益的。
生产大队可以向生产队提供资金。公社的任务主要将不在农业,而是搞工业,例如公社的领导可以去管理丝织厂。
在给农民以更大自由的同时,这种改革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农民倾向于在自留地上劳动,不大愿意参加集体生产。给私营企业以更多机会会使这种倾向更加严重。
有些执行农业政策的干部发誓不搞这种改革,害怕以后会受到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