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参考消息》 >> 悄悄开始的转变
《人民日报》发表两篇好而短的调查报告和四封有关的读者来信
发布时间: 2009-06-15    作者:    来源:《参考消息》 1972-07-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法新社北京726](记者:迪萨布隆)党报《人民日报》的普通读者今天间接地批评了负责搞宣传的人,这些读者对许多过长的文章内容“空洞”或“教条”表示不满。   自从红卫兵的喧嚣停息下去以来,这家报纸的读者还一直没有在报上看到过对像写文章这样的政治上很敏感的问题提出批评。  

  而且看来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读者的批评开了绿灯,读者们大声疾呼要写使他们能“学点东西”的“短些”、 “精粹些”的文章。  

  反对这类文章(今天发表的一封信说这种文章像个瘪三, “叫人看了头皮发麻”)的运动是在星期一(724)开始的, 《人民日报》那天在头版发表了三句话的编者按,这里的一些观察家认为这三句编者按是毛主席本人的直截了当的和精练的风格: “我们报纸上的许多文章太长,谁看?必须要改一下。”  

  编者按推荐了两篇短文章作为应该模仿的样板。这两篇文章用事实直截了当地报道了两个公社养猪和养羊的问题。  

  今天发表的分别由群众的代表——工人、农民、战士和学生——的四封读者来信赞扬了这两篇文章。  

  这些来信恰当地概括了普通读者对有时长达一版多、需要集中小时才能看懂的文章表现出来的不耐烦情绪。

  北京一所中学的学生们写的一封来信说,太长的文章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新教条”。这里的观察家们注意到,这是对“极左”分子提出的两种批评,以前在宣传部门担任职务的一些“极左”分子的领导人现在已经被撤职了。  

  观察家们追述说,过长的文章在中国遭到批评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自从文化革命的高潮阶段结束以来,像目前这个运动中这样公开地刊登批评意见却是前所未有的。 

   [路透社北京727电〕(记者:普林格尔)中国全国各地的报刊读者都站在共产党报纸《人民日报》编者的一边,公开抱怨中国控制的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冗长。  

  这家报纸昨天在头版刊登了北京一所学校语文教师的一封来信,他们以不寻常的勇敢精神说,虽然他们学生的学校生活是生动活泼的,但是,学生们写的作文却是“内容千篇一律,语言枯燥无味”。   这封来信说, “可见这种新八股、新教条害人之深。”  

  中国首都的外交官们除了研究三天前《人民日报》发起的这场运动外,还在研究该报昨天刊登的同一个主题的四封来信,以图探讨它们的政治含意。  

  这几位中文教师的这封来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信中的这段话:报纸的文风对中文教学的影响很坏。  

  这里的观察家们不能肯定在文章臃肿罗嗦问题上谁是这些攻击的目标,但是,他们注意到,北京的三位工人的另一封来信暗示:在毛发动的文化革命中被废黜的前国家元首刘少奇的追随者在新闻领域中仍十分活跃。  

  这封工人来信说,刘少奇一类人写出的文章“空话连篇”。

   [法新社香港725]全世界的记者可能怀着相当大的兴趣听到北京今天对中国的记者和作家们说: “写得短些。”  

  这个号召在过去几天里在北京电台上一再广播。这个号召很近似西方的现代新闻理论,在西方,时间和篇幅迫使写作树立一种简洁的文风。  

  北京电台特别地广播了发表在昨天的《人民日报》上的两篇典型调查报告,并加了个编者按,赞扬这两篇调查报告“言简意明”,没有“废话”。  

  编者按语遗憾地表示: “我们报纸上的许多文章太长,谁看?   在中国, “冗长的”文风有很长的历史。甚至毛主席早在三十年前就批评了这种文风,那时,毛主席要求作家摆脱“那些长而空的文章”,而且要写“短些、精粹些的文章”。  

  西方的新闻记者们抱怨中国的文风是“元生气的”,有时使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观察家们认为,如果中国记者的文风变得“短些和精粹些”的话,那将是一个十分值得欢迎的“跃进”。

  [法新社:香港726]今天,中国最新的“新闻报道革命”加快了前进速度, 《人民日报》报道了读者们对该报号召写“生动有力的短文章”的“热烈反应”。 

   [路透社北京724](记者:詹姆斯·普林格尔)中国共产党的报纸《人民日报》今天在头版出人意外地作了一个自我批评。这家一向—本正经的报纸的编辑还答应说从今以后要刊登一些简明扼要的文章。  

  在《人民日报》每天都刊登毛主席语录的右上角今天刊登了这位中国领导人以前讲过的一段话。  

  这家共产党报纸今天还在头版刊登了两篇新风格的重要的文章——尽管这两篇文章不大可能在大多数其他国家的报纸读者中激起强烈的热情。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观察家们注意到,最近三天《人民日报》在当地时间大约上午九时就开始出售了,而不是在下午三四点钟出售,这就使得人们较快地知道新的消息,日报也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中国的新京戏

       香港《新晚报》56译载(摘译)东京《每日新闻》上的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戏剧”一讲师的文章,全文如下:

  文艺讲话三十周年 京剧革命新成果

  在中国,5月是“红5月”,同时也是“文艺的5月“。毛泽东主席是在19425月在延安作“文艺讲话”的。每年都要对此举行纪念。在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19675月,为了祝贺二十五周年,发表了作为文革成果的八个文艺样板作品(京剧五、芭蕾二、交响曲一)  

  今年五月是”文艺讲话”三十周年。从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红旗》(第二期、第三期)发表了两个革命现代京剧的剧本,显示了有关方面意气风发地准备迎接三十周年的同时,也令人注意到京剧革命进入第十年的新的成果。

  主题明确结构紧 英雄人物教育深

  京剧革命(京戏的现代)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的开端,在其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若干京戏被称作为“革命样板作品”、 “革命现代京戏”。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个京剧革命,是基于毛泽东主席在1962年所作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指示,由江青女土自1963年起着手对京戏改革的、而其巨大的成果的显示,则在1967年,发表了《智取威虎山》、 《海港》、 《红灯记》、 《沙家洪》、 《奇袭白虎团》等五个样板戏。此类新京戏的特征是重视剧本,但歌唱和武打则沿用旧京剧,同时,新戏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紧密的结构,而特别是在教育人民方面,把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突出在主要着眼点上。

  边演边改边学习 鲜明反映新生活

  这五个样板作品上演时,通过—边演出一边改进的口号,听取群众的批评和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本身。其后,在经过了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批判以及“九大”之后掀起的哲学学习运动高潮,在理论上更加深人。69年底至70年,再发表了《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的剧本改订本。  

  今年发表的两个剧本之一的《海港》是大幅地改动过的。另一个是以人民公社的农民为主人公的《龙江颂》。和其他的样板作品纯属解放前的斗争底题材相对照,这两个作品都鲜明地反映了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这一点很令人注目。

  日人注视红灯记 分析鸿山的本质

  在日本,芭蕾《红色娘子军》和京剧《智取威虎山》(都是舞台剧纪录片,1970年拍摄)都已公映过。自426日起举行的“中国电影节”——日中友好(正统)协会主办,除上述两片外,还将首映《红灯记》(舞台剧纪录片)。这个作品已经由《人民中国》等杂志介绍过。—部分人对此注视的,倒不仅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的京戏,而是从恢复日中国交的这一点上考虑,像这样良好的文艺作品还别无他。  

  作品是以抗日战争时代中国北方为背景的。以铁路工人——地下共产党员李玉和为主角,描写他一家三代经历的革命斗争,我们可以从这里窥见到中国人民的理想底英雄形象和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令人注目的是作为歹角的名叫鸠山的日本宪兵队长的表演。  

  在芭蕾舞和京戏里,对衬托出英雄人物的歹角形象十分重要。而这个叫做鸠山的人物,却是迄此为止,样板作品之中最最成功的歹角。从歹角不仅要表演出表面的戏剧化,还必须揭露其反动的本质这个观点出发,鸠山是李玉和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反对者,作为剥削阶级的世界观的代表登场的。两者之间也展开过哲学的问答。所以鸠山这个人还并不是单纯地作为民族仇恨的对象来描绘的。

  对于鸠山的描述 必须好好的想想

  今天根据新剧本出现在舞台上的,是明确地标志出侵略者必然被人民消灭的观点。   鸠山在游击队员面前以自己的军刀刺,更加上一排子弹而被杀死的场面,是最后加上去的,为67年的剧本中所没有的。这个作品,是中国强烈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声中所发表的“日美共同声明”后,在1970年所改的。 

  在“宪兵队长鸠山”的刻划上,反映了对于剥削阶级、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中国人民的彻底斗争的决心。对现在中国,日本军人在舞台上以最精彩的歹角登场的这件事,倒是必须好好地想想的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