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一月十七日刊登余以谦的文章】题:在北京上私营西餐馆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北京吃到一九五六年以来第一间私营的西餐馆的西餐,既是高兴,也颇有感慨。
这间小西餐馆叫“佳乐”。
餐馆的门面和内部倒也干净。门前有个小卖部,摆着一些冷盆。餐厅面积大约二百多平方尺,放着六、七张桌子,上覆洁白台布。因为新开张,每台还铺以花饰。一个小煤炉,使满室温暖如春。
这家餐馆的大师傅是沈氏兄弟,两人都六十开外,主厨数十年,论烹调手艺,是二级技师,他们从机关退休后,便与妹妹、子女共七、八人一起,开设这家小餐馆。菜牌上有牛扒、猪扒、煎虾、炸鱼,林林总总,也有二三十款。我试了一客牛尾汤,味道比香港中上级西餐厅的好得多,因为那是新鲜牛尾,不象香港一般多采用罐头。一客烩牛肉,味道不逊于此间的“超群”。更有老师傅手制的面包,格外松软可口
一个菜约一元几角,吃一顿西菜大约二元,觉得很满意了。价格比北京饭店或新侨饭店的西餐便宜一半。
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招呼好。服务员频频征求意见,大师傅亲自出来介绍菜式的特色。
我在想,这样的私营饭店为什么不多开几家?既可以缓和就业的紧张,又可以多少解决北京急迫的饭馆不足的问题。
我还在想:在去“佳乐”之前,也曾到过北京一些饭馆,我的感觉是除新侨饭店六楼西餐厅之外,包括北京饭店的服务水平,都不及“佳乐”的亲切。为什么公营斗不过私营饭馆?
在北京找个地方解决吃饭问题之难,几乎是众口一词公认的事实。
我在北京三个星期的经验,除了在北京饭店、新侨、前门饭店和华侨大厦的餐厅吃饭不必鹄候之外,一到外边吃饭立刻感到诸多不便。例如几次到王府井的萃华楼,都被里面的人声鼎沸,台旁站满等候的候补食客吓倒,知难而退。我又慕名到开张不久的“狗不理包子店”,想一尝道地的“狗不理”,一问之下,要下午三点钟先买“号”,然后第二天上午凭“号”去吃。吃包子之难竟也这般。
在报上早已看到北京开设了一些快餐店、面包店的报道,但实际上距市民的需要还差得太远。要上馆子,就得心理上先准备等候,有时还得伺候服务员的不耐烦表情。
不可否认,今天的北京各方面的供应,比“文革”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国营商店的食物柜也比过去丰富得多,但相形之下,国营商店的东西却有断市之时,而自由市场却不大有这种现象。
平心而论,我们的经济体制,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了它的机能,需要大力改革。 |